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范式与取向转换的思考——“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范式转换”笔谈(2)      ★★★ 【字体: 】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范式与取向转换的思考——“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范式转换”笔谈(2)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5:54   点击数:[]    

至,我很想客观地破解一下孙中山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的内在特点。因为在以往对孙中山的研究(特别是思想研究)中,受现实政治的影响过深,先入为主的东西太多,附加的条件亦多,以至于研究者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他们往往是用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准来规范孙中山的思想,寻找他的思想“误区”,在肯定中加以否定,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无产阶级的先进性,以及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这已经成为一种“规范认识”。

  我们可以看到,孙中山是很看重他的《建国方略》的,将其视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反思的结果(在既定的思维定势之下,人们很难看得出这一点)。这一点在他的“自序”中有十分清楚的表白。在孙中山眼中,辛亥革命以后多年的事实与其初衷完全相悖,“本可从此继进”,但其主张却难“有效而见之实行”。那么,其原因何在呢?孙中山认为:“吾党之士,于革命宗旨,革命方略,亦难免有信仰不笃,奉行不力之咎也;而其所以然者,非尽关乎功成利达而移心,实多以思想错误而懈志也。此思想之错误为何?即‘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说也。”因此,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集中分析和批判了所谓的“知易行难”之说。

  应该说,对孙中山在认识论问题上的这种看法,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其理解有误。我们甚至认为,孙中山孤立地用难易来识别知与行的关系没有太大意义(也有人认为是错误观点)。更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特别是行的基础作用、认识的来源,以及真理的标准,等等。通常的说法就是,认识绝不能离开实践,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因此,在这里,行是难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东西。

  我认为,孙中山的这一认识论主张是有其特殊意义的。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它尤其是突出强调了科学、理论、逻辑推理的重要价值,及其对于实践的强有力的指导作用。我们经常讲理论联系实际,但似乎着重点是放在实际上面。我们千万不要忘记: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有理论。科学与技术,科学是基础。孙中山就专门从最实际的生活范例入手,“以饮食为证”(中国有饮食文化闻名于世,但却没有科学意义的医学和营养学)、“以金钱为证”(中国需要经济学、金融学)、“以作文为证”(虽文字历史悠久,但也更需要文法、逻辑学)来说明科学、理论和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孙中山说:“夫科学者,统系之学也,条理之学也。凡真知特识必从科学而来也。舍科学而外之所谓知识者,多非真知识。”此外,孙中山还一一提到,中国也十分需要建筑之学、工程之学、电学、化学,需要各种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等等。

  其实,我们无须讳言,科学、理论、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正是我们传统文化之中缺少积累的东西。这一关键的缺失,确被孙中山抓准了。这正是孙中山的伟大过人之处。

  孙中山还从反对封建政治统治的角度抨击了“知易行难”说。在他看来,封建政治的愚民政策,孔子的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正好反证了“知难行易”。

  与此相联系,我们还应当注意的问题是,孙中山是把解决认识论问题作为建国的首要问题提出来的,其意义非同寻常(我们经常讲,思想路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其中的意思差不多,只不过是孙中山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他特殊的考虑而已)。这就是他在《建国方略》中首先涉及的“心理建设”(孙文学说)问题,而后他才谈“物质建设”(实业计划)、“社会建设”(民权初步)。“心理建设”被孙中山看作“非常之建设”,因为“中国人民知识程度不足”。孙中山提出:不仅要有“破坏的革命”,还要有“建设的革命”。就我的理解,孙中山提出的“心理建设”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可以被看作是孙中山的文化思想的缩影。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孙中山的思维方式也是独特的,他的文化思想正是其思维方式的真实反映。为了佐证“知难行易”,孙中山特别举出了美国哲学家杜威的例子,用以证明他和杜威是相通的。

  在《建国方略》第一版准备付梓之际,恰好杜威博士抵沪。孙中山便请其质证自己的观点。杜威对此回答说:“吾欧美之人,只知‘知之为难’耳,未闻‘行之为难’也”。由此,孙中山感叹道:“此足见行易知难,欧美已成为常识矣。”中国的落伍,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 黄宗智.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J].史学理论研究(北京),1993,(1).
  [2] Daniel Little.Understanding Peasant China:Case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105-106.
  [3] 侯且岸.当代中国的“显学”——中国现代史学理论与思想新论[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475.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不拘一格求真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范式转换”笔谈(1)

  • 下一篇文章: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耕技术的创造(2)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范式与取向转换的思考——“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范式转换”笔谈(2)”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范式与取向转换的思考——“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范式转换”笔谈(2)”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略论
  •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范式与取向转换的...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