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就先通过国际互联 网找到网络成员,虽经过许多周折,但终于获得了。 信息高速公路对教育方式的变革亦有极大的推动,Internet作为全球信息网络改变 了信息传送的方式,加快了传递速度,为广大教师、学生以及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全新 的网络计算环境,从根本上改变并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科学计算和 科研合作。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教育 和科研计算机网络,并相互连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性计算机网络,成为这些国家教育和科 研工作的最主要的基础设施,从而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教育和科研事业的迅速发展。1995 年12月,我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的建立,使中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师 、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在全国和全世界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和开展科研工作,极 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成为中国高等学校进入世界科技领域的快捷方便的入 口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设施,培养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层次人才。这个网络可 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网络应用资源。包括:国内外通达的电子邮件服务、提供查询网络用 户信息的网络目录服务、文件访问和共享服务;图书科技情报查询服务;具有丰富的学 科信息资源的电子新闻服务;能够帮助用户查询、获取并组织信息的信息发现服务;远 程高速信息服务和计算机服务;远程计算机教育;远程计算机协同工作;教育和科研管 理信息服务等等。总之,它的建成不仅大大促进中国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而且可以缩 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中国在下一世纪的竞争中处于较主动的地位。 目前,美、日等发达国家正在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加大投入扩大Internet的应用 ,促进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和变革。1995年9月21日,克林顿在旧金山对许多孩子和计算 机专业的人员说:能够自由地使用计算机的教育和读、写、计算的能力同样重要,通过 计算机提高学习的兴趣,2000年前令美国所有的学校都能使用信息高速公路。它的应用 必将引起教育观、学习能力观点的变革。未来的教育应培养有创造力、具有个性、善于 思考、有丰富表现力的人才,由过去被动型变为主动型教育。培养能提出问题、具有创 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人才。这种教育观的变革应引起高度重视。 1994年4月1日,日本文部省专门发出增加中小学校计算机设施投入的通知,计划到 1999年实现小学生每2人一台计算机,初中、 高中学生一人一台计算机,累计中小学校 计算机拥有量为464000台,总投入总额4300亿日元(约43亿美元),并进行100所中小学 通过Inetrnet 网络连接,实施遥控教育试验。 5 信息高速公路开创了信息网络文化新时代 人们对文化有两种理解:狭义地理解,文化指人的精神生活方式,如知识、哲学、 思想、文学艺术、道德和宗教等意识形态现象。广义地理解,文化是指人类文明所形成 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包括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式。从广义上说,存在三种 不同的人类文化,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意识文化。意识文化是人的意志活动的成果 ,表现为经验、科学知识、文艺、社会心理等等;行为文化是人的行为活动本身的文化 ,而物质文化则是人的物质活动的成果,表现为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等等。自古以 来,人类已经历了采集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三个历史阶段,而这些都是属于物质 文化。 本世纪5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产生和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 人们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与自然界沟通和调节自然界运动;运用它实现人与人的信息沟通 与协调,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不仅根本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方式(见表1); 而且还 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马克思、培根、拿破仑等伟人曾高度评价历史上印 刷术的发明对人类社会进程的革命性功绩,今天的电子出版和信息、网络技术的产生, 亦必将对社会变革起更大的推动作用,信息网络技术将会摧毁当代的社会结构。 今天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已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奇迹。它实现了信息的获 取、加工处理、传输等重大变革。它实现了六无革命,即无纸邮政、无纸贸易、无纸货 币、无纸会议、无纸报刊、无纸书籍。它可以通过数字压缩技术把声音、图象、文字等 保存在电脑资料库中,随时提供人们使用。实现信息共享。多媒体数据库可以在任何时 候、任何地点,通过任何网络向任何接受装置的任何人输出。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一秒钟 内可以传送一本大英百科全书,我们可以将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拥有的1800万册图书,全 部存储在20盘IBM3850磁带或光盘中, 并可借助卫星传输系统,在8 小时内将整座国会 图书馆“搬到”欧洲任何一个国家去。 马克思曾指出:人类的进化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人所使用的工具的不断改进。铁器 的发明创造了农业文化,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工业文化。由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今天信息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将创造出更辉煌的新文化——信息网络文化。这是一种由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依靠这些新技术形成的全新的社会基础结构带来的人类生产方 式、生活方式、通讯方式、工作方式、决策方式、管理方式……等各方面的变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