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调节的功能,这种功能不仅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更主要体现发展。 教师指导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练习运用的题目要有针对性,所练习的题目应既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后的可能水平,以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又能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上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能使学生展示出迁移和创造性特点。二是通过练习运用,引导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把握,把握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类属作用的观念,能与随后的学习任务明确而直接联系,能综合新知识并同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无疑这是培养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内在机能,是对创造性的“激发”的一种“原始”过程,主体性的最大特点是在活动中表现出创造性,这个阶段是挖掘自觉潜能,形成个性的智力类型和思维风格锤炼阶段。 4、总结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身认知结构和元认知方面总结提高。认知结构是由知识经验组成,学生在总结中应从新知识与自己现有知识的关系上进行分析,体现出新的认知结构,以利于今后学习的同化或顺应能力。元认知是认识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学生在总结中,对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进行“反省”,有利于今后在认识问题的策略上得到真正提高。认知结构和元认知的提高,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这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潜在条件。 (三)主要特点 1、自主性。协同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中,首先指出创造性劳动是人的本质,这种本质使人类由消极地服从自然的自然界之一部分(主客体不分),变成了自觉地认识自然规律,能勇敢地改造自然的自然界之主体(主客体分化,人获得了主体地位),并且在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中获得了越来越大的自由。”③显然这种本质表现为自由自觉地创造性劳动,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区别在于劳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④ 失去主体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必然是一种“被迫”的行为,这种现象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学生缺乏对课堂学习目标的认同;学习过程缺乏自主的智力活动,只能在教师教案范围内“思考”,知识的获得缺少自主探讨,仅凭教师传授和自己的记忆;……于是感到课业负担过重,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厌学,导致了心理不健康。 马克思所论述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才是自主性的真谛,这种自主性,不是外力推动下的自主,而是自己有兴趣、有欲望时愿意去做。主体性一般表现两种状态,一种是外力作用下的主体性,即在外力的迫使、诱惑下主体的一种活动行为,他表现为“主体参与”特点;另一种是主体为实现自己的心理满足,而自觉地、无外力影响下的活动行为,它表现为“主体选择”的特点。只有“主体选择”才是使心理矛盾和心理欲望统一在实践活动之中,形成心理健康发展,体现出自组织的规律。既然“人的主动性是人的本质,那么教师主要应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科学的知识不应当传授给学生,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独立地掌握他们。” 2、和谐性。如上所述,真正的自主性是不用外力推动,是“自由自觉地活动”,而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来自于兴趣,那么教师的责任就在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有兴趣、有欲望,真正体现主客体和谐渗透。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无压抑、无顾虑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大胆地去思维、想象、争论,不怕出错。出现错误是再所难免的,但当他能更自觉地克服了弱点时,就更接近完善的人性,更充分发挥自觉潜能,马斯洛指出,自我实现和心理发展有关,心理的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期的经验,粗暴的控制和过分的放任对于自我实现的正常发展都是有害的。 强调师生之间的主客体双向和谐渗透,这是协同思想在师生关系上的体现。 现代心理学深入揭示了主体的心理机能及行为方式,其中情感被称为“动力”,教授模式适应了学生学习模式的特点和要求,适应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就可以达到师生主客体双向和谐渗透,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目标。 四、模式效果 (一)模式检测体系 该课题的目的是通过运用协同教学课堂模式使学生心理得到全面健康发展。所谓“全面”是指心理系统的各方面要素,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等方面。其中认知、情感、意志是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的动态表现,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制约着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特点与发展;同时认知、情感、意志又完善和发展个性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自我意识又反映和提高认知、情感、意志发展的自觉水平,它是心理发展水平的核心体现。 检测体系由“学生课堂自我实现心理”、“学生在校心理适应水平”、“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评价能力”、“学生创造力水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及“学习成绩”构成。这些量表(量表略)除“学习成绩评价”外,均由总课题组提供。“学生课堂自我实现心理”突出考查学生的自主性水平,这是人格健康的最高表现。“学生在校心理适应水平”突出考查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评价能力”突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