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理工论文其它理学论文
   论“协同教学”的课堂模式与学生心理发展      ★★★ 【字体: 】  
论“协同教学”的课堂模式与学生心理发展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0 12:12:53   点击数:[]    

件;(4)涨落催化着系统自组织有序结构(或耗散结构)的产生及发展。只要4个条件具备,系统内部会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情况下形成自组织。自组织是通过系统内在动力形成的结构。
  从教学系统来看,具备自组织要求的四个条件:教学系统是开放的,它要不断通过物质、信息、能量,调整自身;教学的外部环境,不断对教学系统的提出改革发展的要求;教学系统内,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设备、信息等都对教学效果共同起着作用,表现为非线性关系;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发展的非平衡表现为一种涨落性特点。
  (二)心理学理论
  1、儿童心理发展动力理论。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指出,“一般认为儿童新的需要和已有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儿童心理的发展。”“一种是新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被迫放弃,儿童在这个方面的发展遭到挫折;另一种是儿童在新的需要的推动下,积极积累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发展新的能力,形成新的个性特点,组成一个能满足新的需要的新的心理结构,这就意味着儿童的心理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儿童新的需要与新的心理结构达到新的平衡。”
  2、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发展上起决定作用,是通过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起作用。
  (2)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在内部,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过程中,在于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儿童新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中的矛盾。
  (3)儿童心理发展具有年龄阶段特征。
  (4)儿童心理发展遵循量变质变规律。
  (三)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与自组织规律的关系
  心理学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即:学生内在条件状态与客观的条件和要求,形成差异,产生矛盾;同时这种差异或矛盾引起学生的兴趣或欲望,这就促使儿童以主体行为去满足心理需求。在实践中,儿童心理得到调整,完善、提高达到发展。这种发展以同化、顺应、平衡形式表现出来。
  儿童心理系统具备自组织规律的四个条件,即:开放性。儿童心理每日每时都在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非线性。儿童心理系统是由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特征、个性倾向、自我意识等多种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不存在着直接必要的因果关系;涨落性,这些要素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导致整体提高的机能条件;环境性,儿童生活在客观不断对其提出发展要求的条件中,这种条件提供了其心理发展的内在需要。
  心理学侧重于心理状态的静态分析,而自组织规律突出了动态特点,使发展学生心理工作的理论进一步变为可操作性的方法。这种可操作性表现在遵循自组织规律揭示的心理内在机制的要求,尤其尊重心理发展的自主、自觉、自由的特点,使学生心理发展要求的“矛盾”和“动力”,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
  协同教学课堂模式,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种可操作的教与学的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
  三、模式框架
  (一)指导思想
  1、课堂教学是双主体活动,因此,整体的教学模式必须由学生学的亚模式与教师教授的亚模式构成。两个亚模式中,学生学习的模式规定和制约了教师教授的模式。
  学生学习的模式,依据心理发展自组织规律的表现特点进行构建。这种特点表现为:A、学生自主选择而不仅是自主参与。B、没有外力使学生感到强迫。C、学生潜能得到发挥,有成功感甚至高峰体验。D、个性完美,得到尊重。实质上表现出自我实现心理的一种行为。这种自我实现不同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之处,在于它不光是一种生物学、心理学的追求价值,更表现为追求一种正确人生观、社会价值观。
  课堂教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内容,因此课堂教学模式是人类实践模式的一种特殊表现。人类实践模式是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也遵循这四个环节,其特殊性表现在四个环节各自的具体构成内容上。
  (二)基本框架

  1、目标认同。是指对目标的理解形成共识,绝不是教师的一种说教。它含有教师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将内容子目标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体现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二是创造使学生理解目标的环境和氛围,使目标实施成为学生探索、追求的一种兴趣。
  学生对教学目标和对教学内容的评价认识越清楚,就越能激发起学习积极性,从而协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产生协同效应。
  2、自主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质疑、研讨、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格完善,形成良好品格的过程。教师的组织引导,必须是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和品格养成的规律;设计学生获取知识的环节,充分发挥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深化主体意识。
  学生认同了目标,就能激发学习的欲望,产生自学的动力,形成学习的兴趣,也就能自主地质疑,主动地参与探索和讨论,当全班学生的思想在重点、难点问题上发生阻塞时,教师可以适当点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造成学生再探索的欲望,形成健康的良性循环的心理效果。
  3、练习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在练习运用中学会知识迁移和创造性思维,这一阶段突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浅谈数学的设计

  • 下一篇文章: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协同教学”的课堂模式与学生心理发展”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协同教学”的课堂模式与学生心理发展”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浅谈数学的设计
  •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读解
  • ››担子菌和子囊菌交配型基因的研究进...
  • ››关于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思考
  • ››青枯菌病害的研究进展
  • ››数控技术与产业发展途径探讨
  • ››浅谈蛋白质折叠的有关问题
  • ››揉合一体的结构化学与生命科学 ——...
  • ››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
  • ››论“协同教学”的课堂模式与学生心...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