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理工论文 → 综合工程 |
|
|||||
静压预应力管桩静载荷试验异常沉降的原因分析及复压处理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0 13:08:09 点击数:[] ![]() |
|||||
4 复压处理及结果 通过上面分析,此次事故主要原因为:压桩与静载荷试验间歇时间太短、桩端持力层存在粘土薄弱土层、快速沉桩导致饱和粘土层回弹致使桩身上浮。因此,要求施工单位有的放矢地对持力层存在粘土薄弱土层的地质钻探孔至周边正常地质钻探孔范围内的桩必须全数进行复压;选取试验的桩必须在该桩复压25天后再进行静载荷试验。 在复压时碰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如下: 4.1复压控制 4.1.1消除桩周土固结 由于桩周土有多层饱和软塑~可塑粘土层,且层厚大,层数多,摩擦力大,特别是先施打完成的桩由于土体重新固结,在桩机瞬时大压力加载下桩可能难于沉降,不能达到复压目的。在复压时,先采用极限承载力标准值60%~70%的压力进行瞬时短暂地反复施压,以破坏桩周土的固结效应。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可行的,复压沉降量较大的桩都在施压6-8次之后就开始有明显下沉。 4.1.2终压控制 考虑到管桩公司提供的桩身强度有一定安全储备,把桩复压终止压力值控制在单桩竖向承载力极限标准值的100~110%。对首批复压的21根桩进行小应变试验,结果其中15根为Ⅰ类桩,6根为Ⅱ类桩,表明桩身质量符合要求,终压控制压力值是安全的。由于液压静力压桩机的构造特性,对桩顶施加压力不能象竖向静载荷试验一样维持某个稳定的压力持续长时间加载,施压时桩尖遇到受压缩密实砂层时压力直线上升,所以复压压力接近终压值时需特别小心,稍有大意,压力就会急速上升,可能破坏桩身完整性。 4.1.3桩机配重 桩机配重对桩机施打过程的稳定性至关重要。配重不足,桩机压力接近终压值时桩顶反力使桩架上抬脱离地面,桩机失去稳定性,容易使桩顶受到冲击,可能使桩身特别是桩顶法兰盘与混凝土接触处损坏。复压初期就有三根桩的桩顶受到破坏,当要求桩机配重加大到600T后桩顶破坏情况基本得到消除。 4.2 送桩深度 地下室部分送桩深度为0.4-2.5m。由于场区水位为-0.5m,水位较高,送桩超过1.5m的桩复压难以进行,主要因为复压时钢桩送难以对准桩头。如复压时钢桩送未能对准桩头,会使桩头偏心受压,桩身受拉产生横向裂纹以至破坏。如果通过大面积开挖,外露的桩必须砍掉桩头,桩头没有法兰盘约束,在复压时容易破坏;桩机也难以进入基坑作业。所以复压前先挖去场区400mm以上的表层砂层,以不露出桩头为限,使绝大部分桩都得以复压。挖出埋得较深桩头的砂坑,在桩机的重压下砂可能流入砂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求在桩头以下300-500mm处放置厚壁砼井圈,井圈上沿低于地面100mm,避免桩机移动时压坏井圈和方便就位。 4.3 沉降观测 为使复压沉降情况直观明显,预制了1.2×1.2的龙门架,待桩机就位后水平稳定地安放在桩的周边。利用龙门架可以方便地在复压过程中测量桩的沉降和回弹情况。此外,为了查明桩最终沉降情况,利用水准仪测量复压前及复压后即时和一天后桩头的标高差,即为桩的复压回弹量和最终沉降值。 4.4 处理结果 总共复压了191根桩,其中19根复压沉降量超过10mm,5根超过20mm,最大沉降47mm。复压完成18天后共选择6根进行静载荷试验,最大沉降量为17.4-32.5mm,残余沉降量为2.5-17.4mm,全部达到设计要求。Q-s曲线无明显陡降,s-lgt曲线尾部无明显向下弯曲。 该工程已经竣工验收备案,最大沉降量9mm,最小沉降量7mm,地下室结构和上部主体结构未发现可见裂缝,结构安全可靠。 5 设计和施工注意问题 5.1 设计注意问题 由于土层的复杂性,特别是持力层为细砂层且局部夹有薄弱土层的情况在地质勘察中不一定能被发现,所以控制压桩终压值非常重要,终压值宜大不宜小,一般不宜小于单桩竖向承载力极限标准值。 在饱和粘土中采用开口桩尖可解决在粘土层中快速沉桩引起桩的卸压回弹问题。由于开口桩尖在沉桩时桩内孔可以进入部分土体,可减少超孔隙水压力和粘土挤土作用,减低桩身上浮的可能性。通过应用对比,实践证明开口桩桩端承载力与闭口桩基本相同。 5.2 施工控制措施 只要桩基配重能达到单桩竖向承载力极限标准值的1.2倍左右,就不会产生压桩接近终压值时桩机抬起晃动引起对桩头和桩身的冲击所导致的桩体破坏,桩身完整性也能得到保证。 控制沉桩速度并采取多次逐步加载复压的措施是有效的,能消除巨厚粘土层中快速沉桩卸压回弹使桩体上浮的作用。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