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貌,开创了藏式平川式寺庙风格。是蕃善时期宗教建筑的典型代表。 第二种:是以吉如拉康为代表的建筑类型。这类拉康以一方形佛堂为其主殿,内立木柱,“关于这类拉康建筑,藏族建筑史上有所谓,四柱八梁三十三的说法”,木结构有比较硕大、古朴原始的特点,柱、椽大都只是稍加斧斫,基本上保持了自然形态,托木的正面雕凿龙、风、狮、虎或花卉图案,吉如拉康与其他镇魔小寺相比较,可能算是吐蕃时期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佛殿。根据《巴协》记载,“其中的释迦堂大致是建于公元8世纪20至30年代,是赤德祖赞和金成公主为于阗到吐蕃避难的僧侣们修建的佛殿,当时称为格如拉康,现存的吉如拉康是后代多次修缮后的建筑,由佛堂、经堂,门廊等部分组成。殿堂内保存着吐善时期的古老经架和雕塑,佛堂内的四根立柱柱托上的浮雕图案大器浑然,具有明显的动势,颇有汉唐之风,但从吉如拉康整个的建筑形制上分析,它仍具有藏地本土的建筑样式。这类拉康在吐蕃时期寺庙中比较具有代表性,其数量也最多。 第三种: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形建筑。这类建筑以吉隆县境内的强准祖布寺和帕巴寺为代表。这两座古建筑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两者均为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形建筑。楼阁为方形,高四层且每层都逐级向上收分,塔内中空,设有木制楼梯可至顶层,各层均有挑檐及门窗,每层屋檐四角均有铜制套饰挑生飞檐。其中强准祖布寺为松赞干布时期升修十二镇魔寺的四大重镇寺之一,称为“降振格吉庙”。其塔式楼阁建筑据考古工作者推断为具有唐代佛塔的建筑特点,但其柱造型古拙,为覆盆式,雕以宝莲辨,是藏地本土建筑形制。但因为吉隆古镇是吐蕃古代通道之所在,是当时国际交通道。因而推断其艺术风格与喜玛拉雅南坡的文化有一定关联。而帕巴寺据说是松赞干布迎请赤尊公主时修建的镇边寺,其建筑风格中自然颇有些尼泊尔的风格。 第四种:见有别于寺庙建筑的石窟寺,它是吐蕃时期宗教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拉萨药王山上的帕热路甫石窟寺。窟形颇接近早期的“支提”式石窟。近几年考古工作者在藏南靠近锡金的岗巴县发现了一处石窟;乃甲切木石窟寺,据考证判定为是吐蕃时期。证明西藏开凿石窟为寺至少在吐蕃时期就已是一种宗教建筑的形式。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吐善时期的宗教建筑与其后西藏寺庙建筑,(如萨迦县的萨迦寺、江孜县的白居寺等)尤其是与近代的经院式寺庙建筑(如格鲁派的各大寺庙)相比既有明显的区别,如无论在建筑规模,建筑格局,还是功能与风格都很不相同,但其形式,艺术风格又对后期宗教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吐蕃时期宫殿城堡的建筑特点 藏区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地方莫早于雅砻,房屋莫早于雍布拉康,国王莫早于聂赤赞普”。砻部落的第一代赞普是聂赤赞普,而雍布拉康是聂赤赞普所建造的宫殿这一说法虽然其中传说成份较多,但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雍布拉康应是吐蕃时期最早的建筑之一,它的建造与雅砻部落兴起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雍布拉康也可以说是西藏的第一座宫殿建筑。 宫殿建筑一直是西藏重要的具有古老传统的建筑形式。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当这种传统延续到吐蕃王朝兴盛时期,建筑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不仅与吐蕃王朝兼并了象雄、苏毗等国有关,同时也与周边较发达的文化往来有关。这一情况突出地反映在松赞干布在红山上修建的布达拉宫上。“红山中心筑九层宫室”,迎娶尼泊尔赤尊王妃时“又在马波日(红山)南面城墙之内宫殿,名叫索波宫,殿高九层,与王之城堡相齐”。公元641年迎娶唐朝文成公主时松赞干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王宫南面为文成公主筑九层宫室。(《旧唐书·吐蕃卷》)松赞干布曰;“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于是以无量酒食招致民请命于王,建一广大城堡于乙末年奠基,高达三十围墙,既高而阔。每边约一米,大门南向,红宫九百,合顶上之王宫共一千间,一切宫檐,以宝为饰,走廊台阁铃铎冷然,堂煌美丽,自美好方面观之,等于自在天之胜宫,观赏无厌,诸宝庄严,以各种绫罗作网或半网,妙好悦目。自可怖方面观之等于罗刹城之郎迦布山,一切宫顶有刀剑及红旗十柄,终以绫缚上,有如十刀奔腾仿照梭帕宫式,建扎拉吉祥越量宫为尺尊自身之寝宫,共计九层,高大宏敞,庄严美丽,王与后二宫之间,连以铁桥,桥下悬绫幔,佛尘有作声,王与后互通往来,如是无比希有美丽堂煌之王宫落成”。这就是最初建于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松赞干布时修建的布达拉宫没有完全保存下来,先是在赤松德赞时遭到雷击,引起火灾,继而在吐善王朝末期毁于兵乱,现存的曲杰竹普和帕巴拉康,是当年幸免于难的遗址。布达拉宫的建筑主要体现了藏族传统的碉房建筑形式和石木结构的特点,同时吸取了中原汉式殿堂,建筑中的梁架,斗拱、藻井、歇山屋顶以及屋脊上装饰的仙人走兽等特点,又融汇了印度,尼泊尔等富有宗教特点的祭坛式入口和装饰,如:宝轮、金幢、莲座、卧鹿、兰查体(梵文)经文等装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藏族建筑艺术风格。布达拉宫建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