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以最大限度让电于民。一些公司为了让电于民,部分生产线基本上处于半停产状态。在江苏200多家高耗能的钢厂、化肥厂等企业,被令在近3个月用电高峰期间检修。上海有关部门呼吁居民把空调调高一度以便缓解缺电压力。同时有800家企业调整厂休错开用电高峰,300多家企业避峰让电,近千家企业被限电。从湖南长沙到浙江杭州,部分街区的路灯甚至红绿灯都被迫关闭,对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为了缓解电力压力,国家发改委在2003年12月21日下发了关于调整电价的通知,决定于2004年1月1日起适当调高上网电价、销售电价,每千瓦时统一提高0.8分钱,并且今后新增电量不再实行优惠电价. 分析“电荒”影响经济发展真实原因,其主要表现在:A.电力生产没有跟上迅速发展的经济需要,还有由于长期以来电力缺乏竟争,从而导致电力发展的不均衡。经常出现电力短缺,降低了生产率,并导致社会经济和生活不便,问题是如此普遍以致许多地方报纸象预报天气一样经常性发出计划性的停电通知。近年来电力建设投资占全国基建投资比例逐步下滑,而建设速度放慢的同时,需求却不断上升。从2000年到2002年,电力需求增速平均10%左右,高于同期发电装机增长速度约4.3个百分点。B.高耗能行业增速过高,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拟建和在建生产能力大大超出市场需求,且对环境、资源、能源等造成较大压力。C.还有由于国家关停小窑煤有关政策的影响,部分发电厂电煤供应严重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有专家分析,未来15年,中国经济能否保持快速增长,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能源供应的充足,而电力是主要的能源,因此节电显得非常重要。在巨大的反差之间,留给节能节电这一朝阳产业巨大的商机。 3.自然环境 首先是受到发电资源的制约。能源的开发和控制是一个经济性的课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没有那一个国家不在奋斗寻找解决能源问题的有效方案,能源的储量是有限的,解决能源的问题自然也落到了能源控制节能上,电能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能源方式,也是能源中最主要的组成方式,因而有人说:要节能,关键在于节电。 在中国,对节电控制的需要尤为更要,因为中国正面临着长其性的电力短缺和紧张,中国目前电力缺为9.9%,到2010将剧增到15%(日本能源研究所一次研究报告),并且中国电力来源的结构也对未来的电力市场造成巨大的潜大威胁。 电力来源 所占比例 火力发电 80% 水力发电 15% 核 电 5% 从上表可以看出,火力发电是力力的最主要来源,由于现实储量等原因,我国现阶段发电的一次能源仍然以煤为主,一次次的“煤电”三急和国家关停小煤窑政策的影响,电力成本将因此不断上扬,最终将分担到消费者头上。2004年来电价的上涨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近年来气候因素也来捣乱,导致随机性缺电使电力供应雪上加霜。高温、干旱、江河来水少导致了负荷上升,而干旱来水少导致水库蓄水量减少,水力发电受到很大影响。 其次,节能与环保密切相关。石油、煤炭等都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然而中国在能源特别是在能源的最主要利用形式电力方面的利用率却很低,存在触目惊心的浪费形象。资源的相对不足与严重浪费之间形成强烈反差。我国的经济今后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资源短缺和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将日益凸显出来。煤炭转化为电力的比重还很低,只有48%左右(美国90年代的水平为86%,英国为76%);同时,煤炭也是石油系燃料中最“脏”的原料之一,意即SO2和CO2的排放比例较高。所以,通过用户侧节电产生效能的提升,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费量和负荷水平,从而减少新建电厂投资和一次能源消费量,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相当于创造了一种完全“绿色”的能源,或者说“绿色”的能源消费方式。正因如此,目前全球对节能节电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已经成为关系到国民经济安全、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等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而更有效地利用每一度电、每一桶石油比开采更多的煤和石油更具经济和生态意义。 4.技术环境 电力能源的低效转换,为节电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企业通过节电设备和节电技术的运用,可以节省电量10%左右。有关研究表明,世界能源总量的50%~70%由于现有的耗能设备和方式,被白白浪费掉了。 高科技将节电变为可能和有效的手段,技术的提高使潜在需求变为现实需求。在节电领域,先后推出了电容补偿,变类等一系列新的技术来提高电能利用率。为此,各国政府和企业都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取出了极其宝贵的经验。节电产业,对于多数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行业,然而在国外,节电产业的发展却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早在1972年,美国便开始出现电机节电技术,系统节电技术在1975年便已经面市,而灯光节电技术则是80 年代初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其第一代节电技术为电容补偿,20世纪50年代产生,节电效果不明显但无危害,是政府强制推广,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