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 |
|
|||||
寻找农村进步的推动力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16:00 点击数:[] ![]() |
|||||
担负起大家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到农村随便走走,你就会发现问题所在。村民会异口同声说,有(这些机构)还不如没有。事实上,农村的最大问题正是源于乡镇村政府,在多数地区(很可能除了东部发达地区和小部分中西部地区)他们不仅本身所起作用非常少,而且农民之所以负担较重,是因为要交费用的很多的劳动剩余去供养这些远远超过需要不劳而获的群体,他们其实已经成为多余的寄生群。所以农民才会怨声载道、民怨沸腾,大多数的农村群体事件其实直接针对的目标并不是党的政策,而是那些剥削了农民的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剩余,但却不仅不做事,相反却坑害农民、作威作福的人。 所以,从一般的农业设施、信息技术、农村福利,再到政策法律、公共事务管理,最后到农村发展方向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几乎所有的公共管理责任,都没有人负责,都已经破败毁坏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了。 但是,中国农村的问题是,不仅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供应不足,另一方面是农民本身的自觉意识又不够强,使之不能自觉地承担起管理自己事务的责任。多数人是站在别人的后边,准备搭别人的便车。更何况,多数情况是,许多事情并非直接影响到每个单个人利益,许多人还可以做旁观者。事实上,即使真的和每一个人的利益相关,也未必会有多少人站出来承担责任。 按照正常思路,农民们既然已经对基层政府完全失望,就应该自己站出来,来承担自我管理的职能,比如,出面选举自己的村委会,或组建自己的互助组,实行内部自治,或者抛开基层政府,与公司配合,实现"公司+农户"的模式。但这一切并没有象期待那样获得迅速推广。即使村民选举这样已经有法律保障,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事情,农民们也并没有真正把它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足够外部社会的先进文化的进入,情况也会有所不同,但问题是整个社会并没有形成对农村问题的有效关注,并没有多少人跑到农村去,尽心尽力为农民们做事情,甚至于社会对农民问题的关注还远远不如对环保问题关注得多。所以,农民受到本身农村外的影响实在还是太小了,还没有影响到促进农村改变的地步。 其实,如果能够形成农民互助组织,局面就会改观。但因为没人来推动它,目前连低级的互助组都很难形成。因为考虑到农民的合作意识问题,我曾给一位青年农民提供了一个可行的互助方案。我说你们家可以建立一个家庭互助组。他有兄弟四个,一个种田比较有经验,可以种四家的所有的地,保证四家的吃饭;另一个可以负责养殖,比如养长毛兔或山羊;老三比较精明,有经商经验,可以跑出去经商,为家里跑跑市场等;老四学习先进技术去,为家里、以至村里提供技术咨询。这样,四家一套农具,也有足够的地种,避免闲着打牌,四家不仅饿不死,又有可能富起来。同时,都是自家兄弟,合作起来又很容易,少猜疑。他也很赞同,但到现在为止,并没有真的行动起来,还和一千年前一样在生活着。所以,连传统的家族观念甚至都不能作为可靠的基础,还有什么能推动农村向更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推进呢? 这样,由于农村公共管理事务的缺位,最终形成了农村社会进步推动力不足,使农村的经济政治形势徘徊不前。 基层政权不能承担这样的责任,农民又无法主动站出来,外部社会还没有有效的关注,让我们到哪里寻找农村进步的推动力呢? 希望还是有的,经过多次的农村考察,也是参照理论界的讨论,我们发现农村的实践已经提供了答案:这个希望就在于农民中产生的具有新思维的农民精英们,而且非常有可能是过去那些有影响力的"农民领袖"(其实只是农村公共事务的带头人),这些人才是农村的真正希望所在。 农村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个案——丰县李庆龙调查 丰县位于江苏省北部徐州市内,是汉刘邦的出生地,即为"丰生沛羊",丰县人也以此为骄傲,我们到的时候,正赶上丰县在为刘邦修建大型的纪念设施,包括刘邦的雕象和众多的楼阁,其实是想以此起点发展旅游业。 从丰县花三元钱坐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和集乡袁砦村。沿途的路比较好,两边所种的植物多是麦子、棉花、玉米,没有见到太大的变化,也就是说产业结构改变不大。 袁砦是和集村的另一个自然村,属中原地带,没有山,都是平原。该村有村民400多人,农户一百多户,人均有地2亩,人均收入只有三四百元,是一个过去主要作物是玉米、小麦、棉花、蔬菜等,该地气候还好,但作物生长季节也要浇水才行。这几年引进了大量的旱稻,改变了不种稻子的历史。 李庆龙是一个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看起来也比较诚实厚道,还有几分帅气。94年高中毕业返回农村,开始务农。干几年农活,也出外打过工,感到长期下去没有出路,当时就有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创造财富的想法。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行动。 92、93年农民负担较重,减轻农民负担呼声高涨。95年乡里征收农户养猪、养羊税,李感到非常气愤,就主动研究了一些国家的政策法规,并依据中央政策,拒绝交纳猪头税。乡里收税,李就联络了几户农民,锁上了大门。乡里出动公安司法,撬开李家大门,抢走粮食家具、农用机械。于是,冲突由此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