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环境史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农村市场——以华北为中心      ★★★ 【字体: 】  
环境史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农村市场——以华北为中心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11:45   点击数:[]    

态系统这一物质基础。从完整的意义上来说,经济系统就是生态经济系统。对经济系统的认识,包括对经济史、市场史的研究,也只有运用生态系统的分析方法,才有可能获得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主要是“靠天吃饭”的中国小农经济而言,我们更应该把自然环境以及环境的变化纳入到研究的视野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国传统经济及其近代化过程获得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来审视明清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的变迁过程,我们发现,为各方瞩目的江南地区,尽管其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华北等全国其他地区,但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其失去了代表中国经济走向的普遍的典型意义。因为就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而言,江南地区毕竟属于后开发区域,其所形成的生态经济系统至明清时期虽然也出现了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但还是相对稳定的;而作为历史上开发最早、经济水平一度遥遥领先的华北地区,明清以来则处于经济上过度开发阶段,由此形成的生态经济系统亦处于持续的退化和衰败状态。这一点,完全可以从黄河流域重大灾荒发生的频率远较同时期的江南为高这一历史事实中,得到最有力的证明。

  与此相应,在中国农村市场发育的演变序列中,华北的农村市场不是后于位处长江三角洲的江南地区,而是走在江南的前面。只不过是由于其在演变过程中导致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和自然资源基础的缩减退化,才使得这种市场看起来矛盾重重,特别是和江南的市场比较起来,这类矛盾更加突出。

  只要我们能够将市场变迁的单向发展论暂且搁置一边,进而选取一种多元化的视野,那么这样的市场,既不能归之于不发达市场———其表现是产品市场相对丰富而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也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即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均发育良好且比例相对协调,而只能是一种“过密化市场”,是一种发展后的衰落的市场、萎缩的市场。在这种市场发育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制度方面的东西,即主要是生产关系、所有制结构(现在叫产权制度)等等,都只具有近代化的表面特征。因为这种要素市场的发育,主要的是在恶劣的生态条件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条件下农民们求生避难的结果,是为生存与安全的需要,而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其形成与发展,也主要导源于因生态多样性的减少、消失而加剧的农户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和农户生产的单一性的矛盾,而不只是专业化和社会分工扩展的产物;这种市场的实现,也是以环境资源的退化、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以及劳动力素质的不断下降为基础的,因而,其最终的结果是不可能导向资本主义繁荣的。至于将明清中国市场的扩大仅仅与专业化和社会分工挂起钩来,并以此推断这样的市场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不可能自发地导向工业化,不仅不符合明清中国市场发育的实际情况,而且也是对英国工业革命的误解。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有必要以华北地区人口与资源的紧张关系为背景,以自然灾害和资源退化为中心,从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这两个方面来揭示明清以来华北农村市场变迁的动力、性质及演变趋向,以与目前流行于国内经济史学界的“市场经济萌芽论”、“明清中国经济近代化论”及美国汉学界新兴的“能源转换理论”进行商榷,以期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

  当然,运用这种方法对华北农村经济进行分析,黄宗智是最主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但是,由于他的研究“无意展示华北平原生态系统的全部特征”,也没有考虑由山地、高原、平原、水系等多样化生态单元所构成的复杂的区域生态系统的全部特征,同时对华北农村几乎周期性爆发的重大自然灾害也未予足够的重视,在考察和核算华北农户微观层次的经济绩效时,还忽视了小农经济行为对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社会成本或环境成本,结果使其所倡导的生态系统分析方法并不彻底,由此亦使过密型商品化理论形成诸多缺环与矛盾,进而有可能颠覆其整个理论体系。

  为了弥补这一方法论上的局限,我们必须把研究的视野从平原扩展到山地、高原、森林、水系,从其相互制约彼此作用的整体联系中考察华北农村市场变迁的特质。尽管由于时间和资料的限制,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使研究涉及的地域范围覆盖整个华北地区,但以下几项条件使我们完全有可能以今天的河北省及其附近的周边地区作为考察的中心地区:一是河北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使其既集中了华北各主要类型的地貌地质形态,又因其西界太行、北靠燕山、南隔黄河、东濒大海、中贯海滦河水系而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生态系统。二是资料优势。由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河北省政府曾统一部署各县按同一体例续纂方志,该体例又特别注重民生、实业、气候、土壤等事项,所以无论是在方志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同一时期其他各地区难以比拟的,加上明清以来的地方志,就为我们钩稽该地区的生态变迁提供了连续性极好的资料谱系。同样,民国时期有关华北农村的各种社会经济调查,如李景汉的定县调查、燕京大学有关北平郊区农村的调查,特别是满铁调查,也大都集中在这一地区。其丰富完备的信息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有利于展开更为细致的计量分析。三是雄厚的学术积累。迄今为止,海内外有关华北农村的区域研究成果也主要集中在冀 鲁西北平原,其中比较著名的,除了黄宗智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外,还有美国学者马若孟的《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 1949》以及国内学者如从翰香主编的《近代冀鲁豫乡村》、许檀的《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等。所有这些成果,都为我们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农业剩余: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对晚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研究

  • 下一篇文章: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环境史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农村市场——以华北为中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环境史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农村市场——以华北为中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环境史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农村市场—...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