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村落商业经济的变迁及其意蕴——以义乌小商品市场发源地的一个村落为个案      ★★★ 【字体: 】  
村落商业经济的变迁及其意蕴——以义乌小商品市场发源地的一个村落为个案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10:14   点击数:[]    

三、后乐村落商业经济变迁的意蕴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差异明显,特别是处在这方土地上的数十万个村庄更是丰富多彩,致使乡村社会的变迁呈现出眼花缭乱的景象和各自的村域特色。建国50年来,后乐村的村落商业变迁历程无疑具有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其中包含着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蕴。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们足以解构和颠覆一些被当下人们广泛认同的理论和观点,引起人们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这里,我们择其要者讨论几点:

    (一)关于村落商业在农村现代性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人们谈论起农村现代性发展特别是非农化时,几乎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有的人甚至把农村非农化、现代化等同于农村工业化,而置村落商业不顾。或许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崛起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重大发展,改变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导致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结构变迁,从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或许这是因为现代化理论认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社会转变是现代化进程的第一步,因此处于现代化进程初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人应将注意力首先集中于工业化上。

    然而,后乐村的现代性发展并不是像一些“超级村庄”那样,通过村落工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新型的“非农社会经济区”,[3]而主要是通过商业的发展实现村落和村民的非农化。商业经济在村落非农经济变迁中居于特别突出的重要地位,是村落经济社会变迁的中心。鸡毛换糖——小商品(百货)经营——小商品交易兼小商品生产,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村落非农经济发展主脉。它明显背离了所谓的农村非农化、现代化规律。

    (二)关于村落商业发展的内源力

发展理论中,常常把发展进程分为内源性发展与外源性发展。内源性发展是指社会变迁主要由社会内部因素引起,发展的原动力是在社会内部生成的,是一种渐进的、主动的变迁过程。相反,外源性发展则指社会变迁主要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由外在文明冲击而引致的一种被动的变迁过程。

在传统的认识中,商业经济总是形成和繁荣于人口集中的城市、集镇等场域,村落作为一个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共同体,不存在产生、繁荣商业经济的环境和动力。但是,后乐村的商业经济变迁恰恰告诉人们,村落同样可以成为商业经济兴起和繁荣的场域,具有发展商业经济的内源力。后乐村的村落商业发展明显表现为内源性发展,它主要由村落内部因素引发,是一个渐进的、主动的变迁过程,不仅发展的原动力来自村落内部,而且发展的主体也是村落内部的村民。

    首先,后乐村的商业经济最早源自村民的“饥饿”。正是迫于生计的压力,村民们利用农闲时间从事鸡毛换糖营生。通过鸡毛换糖,村民们完成了最初的资金和经验积累,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动村落商业经济的变迁。村落商业经济的变迁主要是在村落内部条件不断成熟的背景下产生的,而不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外部因素在村落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它是通过与逐渐成熟的内部因素的结合而对村落商业经济变迁发生影响的,而不是作为内部因素的对立物出现的。

    其次,后乐村的商业经济变迁不是城市商业扩散的结果。在村落商业经济演变中,村庄和村民不是作为客体而存在,而是始终作为行动的主体出现的。村落商业经济变迁是村民群众自觉、自主的行为过程。无论是鸡毛换糖业的发展,还是小商品经营业的发展,村民都是推动发展的主体力量。

    最后,后乐村的村落商业经济变迁是对村落内部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的结果。从自然资源而言,后乐是一个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的村落,但正是自然资源的贫乏,迫使后乐人较早地走上了鸡毛换糖之路,寻求农业之外的生存机会。唯此,后乐人很早就开始了经商的经历,并逐渐累积起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在村民中形成了敢于冒险、勇于超前、精于经营、不怕艰辛、务实节俭等人格。从一定意义上说,后乐村的商业经济发展就是通过开发和利用这一笔村落内部资源而实现的。

    不过,这里我们有必要指出后乐村落商业经济的一个典型的村域特点,即后乐的村落商业经济并不是在后乐村地域内发生的商业经济活动,而是后乐村落中的村民从事的商业经济活动。从最初的鸡毛换糖到现在的小商品经营,后乐的村落商业经济活动几乎都发生在村落的地域之外。尽管在村民人数不到千人的后乐村域内无法形成繁荣的商业市场,但后乐人首先通过鸡毛换糖这种上门服务的流动交易方式在村外找到了市场。改革开放后,则在义乌及其它地方的小商品市场找到了村落商业经济的发展场所。如此,实现了村落商业的发展和繁荣。

    (三)关于村落现代性发展的轨迹

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或要求就是经济结构的现代化,即以第一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以第二或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的转变”。[4](P99)从1950到2000年,这50年来后乐的商业经济变迁,不仅使自身经济得到增长,而且还推动了整个村落经济的结构变迁,实现了既有经济增长又有经济发展的结果,完成了村落的非农化。

一些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经济结构的转变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并说明社会形态的变化,从以第一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正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从本世纪5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的转变,表明人类社会已开始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这是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4](P100)这些来自于对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经验总结而得出的研究结论,对于一个具有较广地域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或许有其真理性,这也是目前多数学者认同的观点。那么,对于像后乐村这样一个村落社区而言,是否仍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意义?

    如上所述,建国50年来,商业经济是后乐村经济社会变迁的核心,随着村落商业经济的变迁,后乐的村落经济结构发生着相应的变迁。但是,后乐的村落经济结构变迁并非遵循现代化理论家们所揭示的经济发展规律,而是遵循自身的演变轨迹,走着独特的发展道路。它没有按“农业为主——工业为主——第三产业为主”这样的历史轨迹变迁,而是从以农业为主到商业为主,最后发展到工、商并举。

我们认为,伴随村落商业经济变迁而实现的后乐村的经济结构变迁过程至少说明了两点:第一,村落作为一个社区、一个小社会,总是处在非常特殊、极其复杂的环境之中,因此村落之间存在着众多经济、社会、文化差异。在特定环境中发生的村落经济变迁的实践,主要不是理论或意识形态单方面的落实,也不是国家政策单方面实施的进程,而是村民群众日常生产和生活活动对此作出回应和建构的进程。所以,不能够简单地从某种理论原则或意识形态,以及一般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出发,来理解和解释社区实践和村落经济变迁。第二,测度和评价村落现代化应当有其自身的特殊指标。经济结构是目前通行的测度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但从后乐村的实践来看,用这一标准来衡量一个村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水平似乎有些不合情理。对于一个像村落这样的小社会,我们不应当简单地以经济结构这种指标去衡量其现代化水平。

 

注释:

①关于村落这一概念,在日常使用中具有多种含义。本文所研究的村落是指一个村民委员会所辖的社区,即人们平常所说的行政村。如果将村落看作是一个社区,那么它首先是居住在同一个地方上的一群人。基于此,本项研究的村落商业经济,不仅仅是指在村落地域内发生的商业活动,而且更主要地是指这一村落中的村民所从事的商业经济活动。

②“鸡毛换糖”是浙江义鸟东部地区农民的一项传统副业。历史上,当地农民以自己生产的蔗糖为原料制作成“敲糖”,在农闲时节手摇拨浪鼓、肩挑货郎担,外出到周边地区用自制的“敲糖”换取鸡毛作为农田的肥料。在当地习惯地称之为“鸡毛换糖”。后来,鸡毛换糖这种流动性交易逐渐演变为小商品经营,并促成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产生和繁荣,因此成为闻名中外的义乌小商品经营业和小商品市场的起源。

③“塞秧根”就是用人、猪肥搅拌草木灰,加进铡碎的鸡毛、猪毛、头发和豆饼等,在插秧7天后,在每株秧苗根部塞一小团。这是后乐村周边地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施肥方法,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

④1958年,在政治运动的促进下,中国兴起了第一次农村工业化高潮。在这一过程中,后乐所在的廿三里人民公社响应大办社队企业的号召,因地制宜地建立了一家羽毛厂,生产鸡毛掸帚等羽毛产品,从而对鸡毛提出了新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吉元,陈家骥,杨勋.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305.

    [2]何军,周成奎.小商品大金华[N].金华晚报,2003—08—14(5).

    [3]折晓叶,陈婴婴.社区的实践——“超级村庄”的发展历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8—11.

[4]王春光.中国农村社会变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卢福营,浙江师范大学法政经济学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博士生。(浙江金华 321004)

    原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金华),2005.5.8~14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近代华北土地买卖的几个问题(一)

  • 下一篇文章:1978—1984年农村改革之中央、地方、农民的互动关系研究*——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中心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村落商业经济的变迁及其意蕴——以义乌小商品市场发源地的一个村落为个案”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村落商业经济的变迁及其意蕴——以义乌小商品市场发源地的一个村落为个案”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村落商业经济的变迁及其意蕴——以...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