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舞蹈论文
   从第三届全国舞剧观摩演出看舞蹈创作      ★★★ 【字体: 】  
从第三届全国舞剧观摩演出看舞蹈创作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3 19:33:13   点击数:[]    

的创作中显露出共性的。请看:《野斑马》尽管取材动物世界也没能逃出对人性善恶主题的影射和讨论;《闪闪的红星》在经典革命题材中对善恶势力的描述一目了然;《大梦敦煌》和《情天恨海圆明园》在爱情故事里体现善恶人物的命运,依然是在善恶主题内;《瓷魂》和《妈勒访天边》无非是避开了善恶的二元矛盾而将人性真善美的一面无限扩展。新时期的人文环境无疑潜移默化地对他们产生了同样的影响,所以“以现实主义的戏剧情节为主干”就成为必然,他们在此基础上“以浪漫主义的手段为羽翼”来探索和解决舞剧结构、动作语言、形象塑造等一系列问题,才呈现出艺术个性上的分野。

  同时,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这个大歌舞时代赋予编导们的以“巨”为“美”的风尚,也许会成为“少壮派”们难以逃脱的审美宿命。当然,作为当下中国舞蹈创作的中坚力量,他们依然有很长的路,让我们拭目以待。

  《古汉伊人》与现代编舞技法

  与苏时进这些“少壮派”相比,《古汉伊人》的编导张弋和刘小荷显然属于“新生代”,但是他们作为这一代的佼佼者,显示出了后起之秀的少年老成和沉着冷静。张弋和刘小荷作为科班出身的编导,在动作语言的编织技术上可谓是训练有素准确到位。以湖南出土的曾侯乙墓为创作素材的文化来源,编导将《古汉伊人》控制在朴拙古雅的基调上,以墓主辛追年轻时在利苍与吴臣之间作出的爱情抉择为主线,演绎出人类情感和战争的主题。作品以出土的帛画、竹简、素纱、锦缎、彩柩、漆器、木俑等文物作为审美依据,这种追求不仅在舞美和服装设计上直接体现,编导还充分发挥现代编舞技法的优势,通过时、空、力的交错变化,在造境上实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把观众拉回到历史情境中。最为重要的是,现代舞的创作观念使编导回归到动作语言的本体来实现戏剧结构,而不是依赖文学台本来推动戏剧冲突,同时人物感情关系的演进能够与动作语言和戏剧结构互为表里,这在根本上区别了舞剧创作中的传统手法,从而摆脱了长期以来中国舞剧创作“舞”与“剧” 两张皮的状态。

  现代舞以其不拘一格的观念和精神在当下赢得了一批年轻人的青睐,尤其北京现代舞周从1999年举办以来,现代舞逐渐在专业圈子以外的高校中确立了一种时尚身份甚至是理想标杆,它所倡导的自由随意的舞风和直指内心体验的创作理念已经使其成为一个分类学意义上的“舞种”。而从学理上来看,现代舞并非一个舞种,而是一个外延宽泛的观念,是二十世纪现代思潮在舞蹈界的反映,也是舞蹈正在进行时的状态。在现代思潮所给予的自由空间里,现代舞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探讨编导技法无限可能性的过程。所以,以王枚、张守和为代表的一批受过美国现代舞观念洗礼的编导老师在北京舞蹈学院这块阵地上培养了以现代编舞技法为主要创作手段的新生力量,这在观念的更新上起到不容小看的深远影响,《古汉伊人》就是这个影响下的产物。因为我们从王枚的舞剧《雷和雨》中可以看到她是在技法性的动作勾织上实现人物情感演进和戏剧冲突的,那么《古汉伊人》的编导也正是在对动作语言、人物形象、情节演进与戏剧冲突相互关系的关注中体现这种创作理念的。当然,舞剧《雷和雨》能够引起共鸣无疑是建立在文学原著《雷雨》本来就有的观众基础之上的。所以相比之下,《古汉伊人》题材的原创性为编导带来的难度就使得编导无法完全依赖师承的经验,从而磨砺出他们成熟和独立的一面。

  现代编舞技法在当下舞蹈界小作品的创作中已经有了一种泛滥的倾向,但面对《古汉伊人》这样一个作品,只能说:具有独立思考和文化品格的编导在技法泛滥的时代也依然会有不俗的作品。

  无论是从舞剧本体的角度还是创作主体的角度来看,第三届全国舞剧观摩演出(比赛)为当代中国舞蹈提供了一个明鉴自身的机会,它不仅是当代舞蹈创作现状的一个缩影,也是探明未来发展道路的基石。

  作为西方舞蹈艺术的体裁样式,舞剧在中国五十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已具有了相当可观的数量,据不完全统计,1950——1965年有64部,1970——1976年有8部,1977年——1989年有125部,1990年——2000年约有100多部。这样一个数字积累,足以使中国舞剧在摸索过程中具有意识上的自觉。因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围绕中国舞剧民族化的核心问题展开了一系

列讨论,如:民族舞剧和芭蕾舞剧的划分、舞剧的民族传统、中国舞剧的概念与创作观念、舞剧语言等等。进入90年代后期,舞剧与舞蹈诗的体裁区别则成为争论的焦点。不管这些问题在经过时间积淀后还能具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最起码反映了当时对舞剧创作的理性思考。中国舞剧的民族化问题实际是在掌握和熟捻了前苏联的芭蕾舞剧创作套路后,确立自我文化身份的一个表现。后来在比赛评奖中舞剧和舞蹈诗的分野,无形中也是对创作领域西学结果的一个总结,所谓“舞蹈诗”实际就是采用了“无情节芭蕾”或“交响芭蕾”的结构处理方式而做出的作品。所以,在争论之后,再来看第三届全国舞剧观摩演出(比赛),舞剧民族化依然在延续,舞剧形式的探索依然在进行,以美国现代舞观念为主的现代编舞是否能够打开一个新局面依然是摸索的过程,那么,中国舞剧的自身品格也就依然是在建设当中。

上一页  [1]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繁荣中的忧思——舞蹈创作现状的思考

  • 下一篇文章:浅谈幼儿舞蹈教学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从第三届全国舞剧观摩演出看舞蹈创作”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从第三届全国舞剧观摩演出看舞蹈创作”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浅论舞蹈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
  • ››创作示例:为8——10名学生编舞
  • ››舞蹈表演的想象力探析
  • ››浅议街舞比赛中的斗舞技巧
  • ››浅谈舞蹈和舞蹈啦啦队基本技术的比...
  •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教师...
  • ››浅议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与保护
  • ››少儿舞蹈教学初探
  • ››论舞蹈表演中音乐的重要性
  • ››浅谈体育舞蹈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
  • ››从第三届全国舞剧观摩演出看舞蹈创...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