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方式取得不同身分,以上演一出自导自演的傀儡戏(Sempsey 1995: 9-11)。 九、超文本远景 49.纯文字社交泥巴在度过九四、九五年的鼎盛期之后,格局大致定形,创新作品难觅,而学者的研究兴趣也明显下降。专门收集泥巴研究信息的网站《失落的图书馆》(The Lost Library),近年来并无增加新论文,走下坡的现象不难从这点看出端倪。根据《失落的图书馆》站主公告,若九九年夏天之前找不到新址接手维护,这个网站将永远「失落」。网络接龙方面,除极少例外,彼此之间的表现形式大同小异;实验性强,但若无更具创意的表现,能否通过时间考验,有待观察。如今能够维系两者生存下去的原因,不外是简易而通俗的互动书写游戏尚能吸引些许读者,或应用于写作等相关教学用途。{10}虽然网络是人人可尽情挥洒的公共环境,然而一碰到严肃文学的艺术高标竿,作品不创新便走入历史。 50.互动书写作品的艺术前景堪忧,互动阅读作品则仍颠扑奋勇前进。东门和诺顿商业发行超文本作品,这个出版现象正应验一幅超文本文学教学的远景。到目前为止,文学老师上课时,免不了说: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几页,我们读一首诗。未来超媒体普及后,老师上文学课,可能会说:同学们,打开屏幕,选择第几个频道,我们读一首诗。不同以往的是,屏幕上这首诗可能是李白〈月下独酌〉的数字化,也可能是含「非平面印刷成分」的作品。在那样的新环境,超文本创作者和评论者实在不可能忽视超媒体,而不开发它的美学潜力。 51.五五年班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开头引用梵乐希的观察,扼要指出新科技与艺术变衍之间的必然关系:「……科技的惊人成长、业已臻至的适应力与准确度,以及所造就的想法和习性,铁定给传统艺术带来深远的改变……,物质、时空皆已不同于往昔,我们势必得预期伟大创新的出现,足以改变整个艺术技巧,并进而影响艺术创造,甚或给艺术观念带来蜕变」(Benjamin 217)。延续班雅明的批判精神,数字科技所造就的数字超文本艺术也值得我们以全新的美学来诠释,因其拥有一般模拟艺术(analog,如传统影片)无法制作出来的新美学向度。 52.本文尝试超文本形式美学建构,因属初探性质,涵盖范围未必周全。例如,互动阅读及互动书写文本之外,还可再添入「互动游戏」文本的讨论。{11}超文本文学是近十年来的产物,短时间的发展实难以窥测并界定其美学范畴。如乔伊思所言:「处在科技时代的萌芽阶段,我们难以前进太远」(Joyce, 引自Moulthrop 1997: HGS0A8.html)。但可确定的是,配合数字科技的进展,并溶合解碼等其它待开发的表现形式,需求新型阅读行为的超文本作品将展现出更丰富的美学内涵。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