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Hyperizons)网站管理者谢马特(Michael Shumate)自称:阅读时,「定时翻页逼得我神经紧绷──这股刺激和内容的开展很适巧地同步搭配发生」(Shumate, c)。之后的评语称誉这部作品塑立了里程碑,值得超文本作家仔细研究。谢马特后来以身作则,依样画葫芦,写了一篇《自以为是》(Holier Than Thou),艺术成就却是逊了一筹。另有阿美利卡(Mark Amerika)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制作的Grammatron。此作序曲部分也借用《漫游网际》的自动跳页设计,连色彩风格都有点类似,其余文页的文字叙述则恢复为一般常用的纯文字超级链接。比较起来,仍无法突破《漫游网际》的影响而自成一格。 24.《漫游网际》出现于一九九五年,目前网络上看到的是一九九七年十月的增订版,内容由多组情节不相关的小说和独立文字片段构成,有政治短论、书评、隽语、笑话,杂七杂八;作者自觉意识非常强烈的叙述口吻彷若小说名著Tristram Shandy,冷嘲热讽不断。叙事形式难以符合小说的传统定义,不过心怀对hegirascope这个组合字的体认,之后任由小说自动翻页带领阅读,漫游网际便不再只是纯粹的随意浏览,反可略窥杂乱底层潜伏一整体秩序,如此观照,形形色色不相干的网页遂浮现一深层意义。 25.除开头和其中几页例外,其余每页另加挂四个超级链接,供读者自行选取前进方向。文中若干网页的设计非常突出,画面全黑或全白,定时连接的附加设定已拿掉,因此无法自动带领读者离开,而当读者正疑惑是否画面设计有误或传输出错,鼠标箭头光标在黑暗或白茫茫世界中胡乱摸索的当儿,箭头碰触到什么,突然变成按钮手指光标(一般预设),读者这时才明了背后藏乾坤,原来作者以全黑或全白的颜色设定超级链接,完全溶入画面,而造成视觉和理解上的冲击。同样的技巧后来又出现在黑洛(Curtis Harrell)的〈梦魇、游荡、父亲、歌〉("Nightmare Wanders Father Song")。整首叙事诗全由黑暗画面做为串场媒介,读者必须在黑漆中摸索怪异图形的连结点。黑暗里摸索的阅读动作与梦魇的主题精神相契合,艺术效果相当强烈。 26.定时连接的巧妙运用和上面举例的独特超级链接,为互动阅读的形式美学成就向前推进一小步,《漫游网际》于是成为超文本讨论的经典范例之一。 五、以3D虚拟实境为阅读接口 27.新一代超文本作家狄勒缪斯(Jay Dillemuth)声称受不了单调表现形式的「传统」超文本作品,并强调:「我们确信超文本文学必须更能吸引读者的投入,才不至于被淘汰」(Jana 1998)。基于这个信念,狄勒缪斯和伙伴创作了网络上第一部「3D虚拟实境」文学作品,叫《葫芦-X》(Holo-X)。作品除入嵌入互动的3D环境,还使用多种业已发展成熟的超文本功能。 28.《葫芦-X》文本开头是一个3D房间,正面坐着女主角「荡女」(S.L.U.T., Sorceress of Language in Uncharted Territories),大剌剌摆出各式挑情动作,读者可藉由碰触她的身体部位,而引发她的文字讲谈功能,内容当然也极尽挑逗之能事,另外还谈及药物、网络等议题。设计者相当用心,网页重新整理之后,荡女的对话内容会稍有变化。读者可进入房内游走,翻看荡女的日记或打开室内的计算机,或听几首荡女所属乐团的歌曲。 29.《葫芦-X》的限制级演出,摆明挑战传统的「爱欲」阅读心态。交互式的虚拟环境设计,将读者带入新的情色感受领域,并刺激读者重新思考:「在3D虚拟情色空间里进行角色扮演的性幻想游戏时,虚拟环境担任什么角色?」。{6}《葫芦-X》的导读部分另提到制作群参考幻药心理学理论,尝试将这部作品变成第一枚「数字幻药」(digital drug)。制作群相信心理幻觉未必一定要藉药物刺激才能达到,数据也可做为药引,透过视觉输入大脑而得到同样效果。 30.融合2D动静态图案的超文本创作已蔚为风气,再添入3D环境似乎也不足为怪。《葫芦-X》的3D阅读接口并非完美,但仍可当作范例。如《纽约时报》书评点出:「《葫芦-X》让我们对超文本的未来眼睛为之一亮。」(Mirapaul 1998) 六、随机路径 31. 前面提到荡女的对话内容会因网页重新整理而起变化,这现象主要是由具随机组合、挑选作用的程控。《雅虎》或《蕃薯藤》之类的商业搜索引擎网页上,同一页的商业广告会因重新整理而自动更换,也是利用类似的随机程序。这个随机的表现形式在摩斯洛坡的九九年小说新作《里根图书馆》(Reagan Library),有更繁复而且出色的艺术应用。《里根图书馆》的文字内容是道地的后现代拼贴,情节阙如,甚至连主题思想的综合整理也难以进行。它的后现代叙述不容易消化,超现实3D景观却值得驻足品味,还允许读者进行三百六十度的环视。风景内的某些物体嵌有超级链接,与3D景观相配合的文字叙事行间也安插一般常见的纯文字连结。乍看之下,这些连结设计并无多少创新之处,待读者进行来回换页或重新阅读,才发现每次来到同一页,文字内容并不尽然相同。奥妙之处源自于超级链接引发随机组合功能的程序。再进一步比较,不难发现这个随机成分的添入,已将后现代作品的固定文字拼贴提升为动态的随机组合拼贴。 32.《里根图书馆》的随机组合原理大致如此:点选景物超级链接,进入下一幕景观,并引发程序随机组合部分叙事段落或段落中的部分文字;若点选纯文字超级链接,则会连结到任一经程序随机挑选的文页,同时又引发程序随机组合部分叙事文字。摩斯洛坡的程序能够自动创造上百个以上的随机组合和挑选可能,数量虽非无限,但以一般阅读能力估计,已不太可能在重读同一页时得到相同内容。因此以形式千变万化(multi-form)来形容亦不夸张。 33.只是这样的形式千变万化到底有何值得欣赏之处?
34.从多路径的表现形式角度观察,一般多向叙事作品的超级链接,所要连结的下一个文页通常是固定的,或说是「一对一文页连结」,而《里根图书馆》内的超级链接对象并非固定,且称「一对多文页连结」或「随机连结」。文本内一对一文页连结相互不断串连下去,便形成单一路径,多组单一路径交叉结合便构成多向叙事。再来看含随机连结的文本,阅读过程中,随机选择或组合的文页也可串连成一路径,或可定名为「随机路径」,而多组随机路径也自然可构成符合多向形式定义的叙事文本,甚至应该说为多向文本开辟了新表现疆域,将传统一对一连结形成的多路径(multi-path)扩大为任意路径(randomly-selected path)。 35.就内容而言,一般多向文本的文页内容,彼此之间通常无紧密的情节关联,前面提及的《下午》、《补缀女孩》等便是这类案例,都尝试让零碎片段逐渐聚合,而后浮现一有意义的整体形式(final form)。文页内容之间的情节关联既是无关紧要,那么采用固定的文页连结或不固定的随机文页连结,差异并不太大,因为形式都难免是零碎拼凑,而最终目标都是等待一整体形式出现。摩斯洛坡也在《里根图书馆》导言里提醒读者:「整个文本读过几次之后,会出现一个最终形式。」(Moulthrop 1999b)。尽管通过随机而选出的文页,内容又会自动随机变更,将多向文本的阅读进一步复杂化,但基本上,叙事特色仍是支离破碎。如此看来,《里根图书馆》之类加挂随机连结的创新作品还是可勉强回归到多向叙事类里来讨论。 36.相对于一般连结路径的可追踪性(traceability),《里根图书馆》的随机连结会造成阅读路径无法或不易重复追踪。这个不易追踪的特性让文本从僵硬的排版变成一部自动排版机,挣脱早期多向文本状似多重选择、但又一成不变的连结设计窘境。透过随机程序的运作,所造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