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分析。二是对艺术的社会历史根源往往缺乏应有联系。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现象,它还是一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如脱离社会整体孤立研究,就很难说明;缺乏唯物史观这个“望远镜”,就很难看清。三是对西 方的理论引进、介绍得多,理论分析得少;有些中西比较显得生硬、勉强,似有食洋不化之嫌。 注: ①姚一苇:《美的范畴.绪沦》,台湾开明书店出版, 1978年。 ②《艺术的奥秘》第2页,台湾开明书店出版, 1968年。 ③刘文潭:《现k美学》第1l页,台湾商务印书馆, 196T年。 ④刘文谭译作《灵见式》。 ⑤转引自《现代文学》第84页。 ⑥同③,第87页。 ⑦转引自《文艺美学》第159页。 ⑧转引自《文艺美学》第183页。 ⑨同②,第20页。 ⑩转引自《艺术的奥秘》第23页。 (11)同上,第29页。 (12)转引自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第305页。 (13)同上,第30T页。 (14)《人间词话》。 (15)转引自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第811页。 (16)同上,第311页。 (17)同上,第312贝。 (18)同上,第324页。 (19)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2页,(台)中央书局出版, 1966年。 (20)同上,第15页。 (21)《苟子·劝学篇》。 (22)《苞子‘儒效篇》。 (23)《礼记·乐记》。 (24)《史记·滑稽列传》。 (25)转引自《中国艺术精神》第16页,重点号为原引者加。 (26)转引自《中国艺术精神》第18页。 (27)同(19)第33页。 (28)同上,第40页。 (29)同上,第47一48页。 (30)《庄子·达生篇》。 (31)转引自《中国艺术精神》第60-61页。 (32)同(19)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