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绘画艺术
   艺术美的探求——台港及海外华人美学一瞥      ★★★ 【字体: 】  
艺术美的探求——台港及海外华人美学一瞥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3 21:46:32   点击数:[]    

开乐(诀感);艺术创造也离不开“巧”。然老庄都几乎否定美、乐、巧,这如何解释?徐复观认为老在由于不满于当时贵族腐烂、虚伪、奢侈之弊,因而否定世俗的浮薄之美、感官之乐,轻视刻意雕琢之巧。他们是要从世俗之美追溯上去以把握天地的“大美”,从世俗的感官快乐超越上去达到人生的“大乐”,从刻意雕琢的小巧突破上去更进一步追求“惊若鬼神”与造化同工的“大巧”,这实际上
也是求得由根源之美而来的人生根源之乐。儒家也重视乐。儒家的乐来自“仁”,因为“仁”本身含有对天下不可解除的责任感。因此儒家对己是乐,对天下国家而言则是仇。盂子说:“君子无日不忧,无日不乐。”而庄子之道则是超越于一般忧乐之上,而得至乐、大乐,是“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30)这是成就人生的大乐,也是最高艺术境界之乐。此之乐实乃是在使人的精神得到自由大解放。

西万许多美学家都认为艺术是对自由的表现,李普斯(Lipps)认为“美的感情”是对于“自由的快感”。海德格尔(Heidegger)则认为“心境越是自由,越能得到美地享受。”柯亨(Cohen)则认为艺术领域的意识方向,是指向自由活动的。卡西勒也认为艺术“是给我们以用其它方法所不能达到的内面地自由”(31)。然庄子不同于现代的美学家,他并不把美与艺术作为一个追求的对象加以思索、体认,庄子只是想在大动
乱的时候从所受的侄桔中自由地解放出来,为此不可能求于现世,也不能如宗教那样求之于上大,而是求之于自己的心,即在自己的精神中求得自由解放。此时得到自由解放的精神也即在于所说的“闻道”、“体道”、“与大为徒”,“入于廖无一”等等,此买为最高的艺术精神的体现。徐复观认为这种精神的自由解放,可以用庄子的一个“游”字加以象征。《庄子》书的第一篇即为《消遥游》,“游”在《尔雅》中释为:“游,戏也。”庄子的《在宥》篇对鸿蒙的“游”的性格作了描绘,“游”即为当下所得的决感、满足外,没有其它目的。这一点符合艺术的本性,因而西方的达尔文、斯宾塞等曾提出艺术起源于游戏,席勒也曾提出:“只有人在完全地意味上算得是人的时候,才有游戏;只有在游戏的时候,才算得是人。”徐复观认为庄子的“游”同席勒的观点相近,即在表现高度自由自觉的精神境界上,“游”与艺术两者是同一

的。因此,庄子的“主人”、“真人”、“神人”实即能“游”的人,也即艺术化的了人。由此,庄子的“游”
并非是具体的游戏,而是取于具体游戏中所呈现出的自由活动,即使人在现实的实用活动中解脱出来,升华上去,以达到精神状态的自由解放,从中得到精神超脱的满足,即为“无关心的满足”,也是艺术性地满足。这是一种与宇宙相通、相调和的圆满具足,是精神的大超脱、大自由。所以庄子要用“游于四海之外”来形容。“游”,可以作为庄子艺术精神的象征。

而要达到这个精神的自由解放,徐复观认为必须做到庄子的“心斋”、“坐忘”。何谓“心斋”?“虚也者,心斋也。”何谓“坐忘”?也即是“无己”、“丧我”。这达到“心斋”、“坐忘”的历程,正是美的观照的历程,也是艺术得以成立的最后根据。达到“心斋”、“坐忘”主要有两条路:一是消解由生理而来的欲望,使欲望不绘心以奴役,于是心便从欲望中解放出来,精神便当下得到自由;二是与物相接时,不让知识活动给心以烦扰,让从知识无穷的追逐中得到解放,而增加自由。这实际上也即是美的观照历程。徐复观认为在子的“心斋”可以与现象学的方法比较分析之。胡塞尔的现象学认为由自然的观点(Naturliche Einstellung)而来的有关自然界的一切学问,必须加以排去,即将是归入括弧(EInkl alnmeung)或者实际中止判断(Epoche ),而排去不掉的称为现象学的剩余,这是意识的固有存在,是纯粹意识。现象学就是运用这个“还原”的方法去掉求事物的纯粹意识之体在,这不可能是经验的东西,而是超越的东西。现象学是要在这根源之学(Wissensohaft oer Ursprung )的地方为自然的观点而来的学问寻找根据,美的观照也是在此有其根据。在追求美的观照的根据时,胡塞尔指出了有几条路可走:一是把现实“所与”的观照对象,当即使它中止其“所与”,超越其对象,而作为原地“能与”去加以直观。此称为原地“能与”的意识,以瞥见事象之本质。二是把美的观照时一切心的作用,皆归之于括弧之中,实行判断中止,以探求观照意识的固有存在。三是在美的观照中必须有“意识领域”,把各种心的作用关连起来,赋与力量使其活动。也即美的观照,实谓是心作用于某一对象,在终极上,乃是显示意识的基本构造自身(国有存在),在这纯粹意识乃至根源意识中,对象与知觉是相关的,对象与作用是同时的,不是前后或因果关系。在这根源的相关性中,两者都归于“一”,这成为美的意识的特质,也是美的观照得以成立的根据。

徐复观认为现象学的归入括弧、中止判断,实近于庄子的“忘知”。但现象学只是为知识求根据而暂时的忘知,庄子则是为人生求安顿而一往忘知。现象学在纯意识中所出现的是Noesis(意识自身的作用)与Noema(被意识到的对象)的非前后、非因果的相关关系,因而两者是根源于“一”,或者说即是主客合一;而庄子在“心斋”的虚静中所呈现的也正是“心与物冥”、“物我两忘”的主客合一。徐复观认为在现象学的纯
粹意识中,可以找出美的观照的根源,那么庄子心斋的心,为什么不是美的观照的根据呢?但现象学之于美的意识,只是偶然遇之,而庄子则是彻底全般地呈露,因为庄子是“为了解除世法的缠缚,而以忘知忘欲,得以呈现出虚静的心斋。以心斋接物,不期然而然的便是对物作美的观照,而使物成为美的对象。因此,所以心斋之心,即是艺术精神的主体”。(32)

为此,徐复观在最后结论中这样认为:庄子所体观出的艺术精神,与西方美学家的最大不同之点是,庄子所得的是全,而一般美学所得是偏; 在子系由人生的修养工夫而得,而一般美学家系由特定艺术对象,作品的体认加以推演、扩大而来,不是象庄子那样从人格根源之地涌现、转化出来,按照中国传统说法是未能“见体”,未能把握到艺术精神的主体,于是不能不偏。其次,儒道两家其工夫的进路都是生理作用的消解,即
“克己”、“忘我”、“丧我”等等,并且在根源之处主客体是同一的。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基凋。儒道两家的基本动机同出于忧患意识,但儒家面对忧患要求加以救济,反映在文学上是“文以载道”;道家面对忧患则要求得到解脱,但解脱并没有如西方的宗教到上天去,而仍然是面对人间,但只能解脱到山水自然中去了。后世山水画的兴起实是老庄精神的体现,然庄子本无意于艺术与美的,但他体现出来的精神却是艺术的。一般认为孔子是“为人生而艺术”,庄子则是“为艺术而艺术”。但徐复观认为,庄子的艺术精神同西方专注重艺术形式的美的“为艺术而艺术”是根本不同的。庄子本意只着眼到人生,而根本无心于艺术,但他对艺术精神主体的把握乃直接由人格中流出,并即以之陶冶其人生。因此,庄子与孔子一样依然是为人生而艺术,只不过是两种人生,表现在艺术上的两种形态罢了。故徐复观认为中国艺术的正统是“为人生而艺术”,只是相对于儒家的以仁义道德为根源来说,庄子所成就应为纯艺术精神。这样在于自然应为“中国艺术主体精神之呈现”。

台港及海外华人的美学研究自有特色,可供我们借鉴。但亦颇感不足:一是对美与艺术的研究缺乏应有的哲学深度,多是就艺术本身谈艺术,这样往往对美与艺术的一些根本问题,如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等缺乏应有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民间理念的流变与当代文学中的三种民间美学形态

  • 下一篇文章: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和本质论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艺术美的探求——台港及海外华人美学一瞥”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艺术美的探求——台港及海外华人美学一瞥”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阿里古格藏传佛教后宏时期的民间美...
  • ››超文本文学形式美学初探
  • ››中国新兴版画在现代美术史上的突出...
  • ››关于中国动画的发展方向的探析
  • ››关于平面广告的发展思考
  • ››思想史运动的“85新潮美术”的追忆...
  • ››从《清明上河图》看宋代艺术生态
  • ››近现代美术语境中的岭南传统画家
  • ››技术决定的艺术生产论
  • ››简论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艺术化思想...
  • ››艺术美的探求——台港及海外华人美...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