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绘画艺术

上一页  [1] [2] 


Tags:


   后寻根:乡村叙事中的暴力美学      ★★★ 【字体: 】  
后寻根:乡村叙事中的暴力美学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3 21:45:42   点击数:[]    

下来。师傅看到她的嘴唇艰难地颤抖着,听到她发出了蚊虫鸣叫般的细声:冤......枉......她的眼神随即暗淡无光,她的生命之火熄灭了。她的在执刑过程中一直摇动不止的头颅软绵绵地向前垂下,头上的黑发,宛如一匹刚从染缸里提出来的黑布。5 

  在这些极端的残酷叙事里混合着一种诗意的赞叹和性虐待的狂欢,莫言声称他要藉此挑战"中产阶级"趣味6,借用批评家的诠释方式,就是用"民间叙事"抵抗后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促使我们进一步考虑了这种酷刑与人民之间的内在关系。酷刑在表面上是国家主义的专利,一如刽子手是国家公务员中的一种,但这酷刑戏剧终究是一种国家与人民合谋的节日,人民不仅是演剧的观众和拥有者,更是它的主权拥有者。人民需要一个这样的颂扬暴力的仪典,犹如需要一场古老的人肉祭来满足灵魂的需要。在这种仪式上,牺牲者(祭品),祭司(法官与刽子手)和观众(人民)结成了神圣同盟。人民目击着暴力在酷刑的进程中被实施,赞叹着鲜血、人肉的碎片、受刑者的痛号、姗姗来迟的死亡和照亮茫茫黑夜的火焰。 

  人民的暴力主义及其嗜血性,曾经受到鲁迅的痛切关注。在他的小说《药》里,为人民解放而做出"牺牲"的革命者"瑜",就是这样一个人民暴力仪典上的受刑者,他在一个叫做"菜市口"的地点接受砍头的酷刑,而人民则在四周笑观与欢呼。一个肺病患者的家属向刽子手购买了蘸着受刑者鲜血的馒头,成为小说中最著名的细节。鲁迅企图藉此揭发人民的罪行,并对其进行严厉的道德宣判。鲁迅的悲悯正是新文化运动的一种伦理特征,它表达了在西方语境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对本朝人民的悲悯与轻蔑7。 

  所有这些聚集在中国民间的仇恨与暴力,正是滋养流氓主义的最强大的温床。国家与流氓互相敌视着,并且在这种漫长的镇压与反叛之中酝酿着种族内部的仇恨。在《檀香刑》里,拳民首领孙丙是近代流氓主义的一个模范符码,混合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江湖主义的复杂品格,为捍卫妻子的尊严杀死了对其施以调戏的德国技师,并被此后发生的德国士兵的大屠杀所激怒,揭竿而起,成为捍卫民族主权的英雄,却被无耻的国家宣判为叛逆者,接受了严酷的檀香刑。正如《水浒传》里的宋江和林冲那样,他是那种道德上无可指责的流氓。酷刑从一个残忍的角度塑造了他,使他获得了一种类似神明的气质。他的鲜血流淌在行将崩溃的帝国疆土上,散发着经久不息的伦理香气。注释: 
以上小说均出自《杨争光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作家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福柯在其杰作《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一书的第一章"犯人的身体"里,对西方酷刑有详备的引述,可以作为参考。根据福柯的援引,18世纪初期的欧洲酷刑是这样的:先用车裂将犯人肢解,再鞭打使其昏厥,再用铁丝吊起,使其慢慢死去。或者,把犯人放在席子上沿街拖拉,然后割破他的肚皮,使其内脏翻露出来,让他本人亲眼看到这些内脏被扔到火里,最后才将他砍头和分尸。福柯所描述的发生在1757年法国的对谋杀国王的刺客执行死刑的过程,更是惊心动魄,令人毛骨悚然:刽子手先用硫磺烧灼犯人,然后用大火钳从他四肢上撕下大块肌肉,然后用沸液胡乱浇在每一处伤口上,在再实施车裂,并用匕首切开无法撕裂的肢体。当四肢被肢解之后,它们和躯干一起被扔进火刑台上,然后纵火焚烧,直至其化为灰烬。(台湾桂冠图书,1993年5月版,第1~29页) 
参见朱大可《流氓的精神分析》一文,《聒噪的时代》,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7月版 
《檀香刑》,作家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240页。 
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一些学者提出在下一个世纪谁决定一部书的命运,究竟是什么人在读书,他们提出一个"中产阶级"的概念,声称要为中产阶级写作。他们说你要想自己的书卖得好的话你就得讨中产阶级的欢心。莫言说,在中国,中产阶级的提法还为时过早。这些年社会上出现了大量轻的、软的、绵的作品。我个人来讲不喜欢这些作品,但我没有资格,没有权利不让别人这样做。所以我想用一种民间的东西,所谓民族的东西与这些所谓轻的、软的、绵的东西来一个对抗。--"莫言的《檀香刑》--以酷刑挑战阅读神经",青年时讯报,2001年8月17日。 
一个有关知识分子对人民的看法的最常见的说法是:"哀其不幸"和 "怒其不争"。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另类电影:活跃的极少数

  • 下一篇文章:中国审美意识距离世界多么遥远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后寻根:乡村叙事中的暴力美学”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后寻根:乡村叙事中的暴力美学”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阿里古格藏传佛教后宏时期的民间美...
  • ››超文本文学形式美学初探
  • ››中国新兴版画在现代美术史上的突出...
  • ››关于中国动画的发展方向的探析
  • ››关于平面广告的发展思考
  • ››思想史运动的“85新潮美术”的追忆...
  • ››从《清明上河图》看宋代艺术生态
  • ››近现代美术语境中的岭南传统画家
  • ››技术决定的艺术生产论
  • ››简论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艺术化思想...
  • ››后寻根:乡村叙事中的暴力美学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