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与审美的契合和玄通之 处。笔者一向认为:佛教文化中许多的概念、范畴、 命题都超越了单纯宗教思想的藩篱,而与美学有着 极大的相通性。本文所论,权作一次尝试,有志于 此的同仁当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 杂阿含经:上册[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9:214. [2] 王书华.佛教十三经:上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 版社,1995. [3] 任继愈.佛教经籍选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5:15. [4] 敦煌P·2393号《本际经》卷二《付嘱品》,《敦煌宝藏》 (第127册):165. [5] 刘义庆.世说新语[M].张万起,刘向慈,译.北京:中 华书局,1998:194. [6] (印度)圣龙树菩萨.龙树六论[M].北京:民族出版 社,2000. [7] 潘立勇.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J].天津社会科学, 2004(6). [8] 祁志祥.佛教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4. [9] 方立天.佛教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6. [10] 皮朝纲,李天道.开展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研究的构 想[J].四川大学学报,1989(5). [11]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8. [12] 张节末.禅宗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7. [13]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册[M].北京:宗教出版 社,1964:152. [14] 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品[M].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546. [15] 星云法师.佛教义理[M].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61. [16] 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96. [17]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7:256.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