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 要:大乘佛教的般若空宗讲求“空”观万象,认为诸相“无常”、无“自性”,即是“空”。当然,这种“空”不是说外物是真的虚无或是要求人们彻底离开现象界,而是启悟众生保持清净本心,无须执著于现象表层和人生诸名利得失,脱离时空的具体环境限制,超越原先固定的意义,从而达到对万物、诸相的真如体悟。深入地分析,这样的“空”观智慧也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意义。通过对“空”的细致解读和深入分析,结论认为:“空”体现了主客圆融、感性直观的审美特质;“空”彰显了真幻相即、有无相生的艺术与审美的辩证法;“空”蕴涵着虚境纳物、澄怀味象的审美体验论。 关键词:大乘空宗;般若;空;美学意蕴
Abstract:The Madhyamika of Mahayana emphasizes the Meditations of Sunya towards all phenomena on earth, and holds that various phenomena that are“variable”and have no“original nature”are“Sunya”.Certainly, this kind of“Sunya”does not mean that reality has really disappeared, or to request people to thoroughly leave the world of phenomena, but enlightens all living things to maintain the pure conscience, and not to seek the various fame and fortunes. It enlightens people to forsake the restriction of space and time and to transcend the original fixed meaning so as to achieve the real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of all the things and states of the world. We should thoroughly analyze it to the understanding that such Meditations of Sunya is of rich esthetics significance.Detailed interpretation and thorough analysis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Sunya embodies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combined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and the sense preception; Sunya highlights the artistic and aesthetic dialectics of reality and illusion, nothing and being; Sunya impiles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something in thevoid and having the clear and pure mind and experiencing the aesthtic objects. Key Words:Madhyamika of Mahayana;Prajnā;Sunya;aesthetic implication
“空”是佛教哲学的核心范畴和首要关键词,具 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理论特性。尤其是大 乘佛教的般若空宗讲求“空”观万象,认为诸相“无 常”、无“自性”,即是“空”。可以说,“空”是大乘般 若空宗独特世界观、本体论、认识论的体现。因而 在大乘般若学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对“空”的解读 就成为诸家展开角逐的竞技场,可谓聚讼纷纭,群 芳竞秀,这也导致了对“空”的内涵极为复杂多样的 理解。那么“空”的内涵到底怎样去解读?其与美 学又有哪些“心有灵犀”之处?本文将对这些问题 作深入地探讨. 一、“空”的释义 为了深入理解佛教“空”这一哲学概念的实质 和真谛,我们首先有必要对古印度相关“空”观理论 以及中国化佛教流派对“空”的解读作一番简要梳 理。我们知道,印度早期佛教即有“无常”和“无我” 的观念。释迦牟尼当初宣扬缘起、涅槃,主张“无我 执”,实际上就是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否定。如《杂阿 含经》就云:“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1]但对 “空”的深入探讨发生在释迦牟尼之后产生的部派 佛教之间。部派佛教对“空”的争论和分类很是复 杂多样,从而形成了对“空”的不同理解。概言之, 上座部各派大多偏向于说“有”,而大众部各派则偏 向于讲“空”。随后流行的大乘教派则从根本上抛 弃了小乘的“有”论而主张“人法皆空”。尤其是其 中的大乘中观派(我国传统称此派为空宗,概因其 宣扬龙树的中道观而得名)对“空”有很多具体深刻 的阐发,其重要命题就是“性空幻有”。当然,大乘 瑜伽行派(有宗)反对中观学派一味从“空”上着眼, 主张“唯识空观”,从而又把佛教“空”义推向一个新 的阶段。而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本土化的佛教 宗派对“空”也非常重视,鸠摩罗什和僧肇等宗师都 广究大乘,尤其精通大乘中观学说,深得般若性空 义理三昧,从而为大乘般若学在中国的扎根、传播 作了铺垫,也为隋唐三论宗、天台宗、禅宗等本土化 宗教流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也 正是在充分理解和把握大乘“空”义的基础上,中国 本土化宗教各派对“空”的理解产生种种异议,形成 了所谓“六家七宗”的局面。总之,对佛教“空”的解 读必须紧密依靠印度大乘《般若经》类的相关典籍. 如《金刚般若》、《小品般若》等。同时也要注意大乘 佛学与本土思想结合所形成的许多新的大乘三藏 经典,如《肇论》、《坛经》等. 以上我们对“空”作了历史性的梳理,下面将对 “空”作一具体解读。《金刚经》上云:“凡所有相,皆 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2]206又,“是实 相者,即是非相。”[2]209其意甚明了,即要求世人“生 清净心”,超越我相、人相、众生相、寿相,使声、香、 味、触、法无住于心,无所挂碍,而独见南北西东、四 维上下之虚空。正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2]207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2]214反之,如若眼见三千大 千世界,则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2]213。何以 故?《金刚经》在最后为我们开示:“一切有为法,如 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2]214《摩诃般 若波罗蜜多心经》上也有解“空”的著名经文:“色不 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3]这种对 “空”与“色”的独特理解是大乘空宗的重要思想智 慧。那么大乘空宗为何会产生如此的思想呢?其 实佛教“三法印”和“四圣谛”说早已作过精辟的论 述。大而化之,一切外物和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所 生,且诸相又随着外在条件不断地流转变化。“万 物皆是空无,性无真实,假合众缘,皆相待。”[4]也就 是说,色不自有,因缘而有而性空。如支道林所言: “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虽色而空。”[5] 龙树也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6]36既然如 此,那么万物诸相无疑都是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 相,从本性上看根本没有不变的实体或自性。往深 里讲,这里的“空”不仅是指事物的现象,也指事物 的本体。这也是僧肇所理解的符合印度般若空智 本义的“不真空”论. 同时也应该看到,在佛法“一切皆空”的观念 下,不仅空掉了与主体相对的色相界,而且也空掉 了自我,正所谓“物我不二,诸法皆空”。大乘空宗 认为,人是身心的假合,是五蕴(色、受、想、行、识) 的因缘聚合,因而无论从生理上还是精神讲都是空 无、不自有的。所谓“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可以 说,包括人类精神意识在内的一切现象都是一种 流,都处在瞬息即变的过程中,如灯焰焰,念念生 灭,最终都指向“无常”。故而人也是无我、无自 性的. 既然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没有可以自我主宰、自 我规范的本性和规律,也就是没有自己的本质属 性,那么世人又何须执着、染著呢?为何不破除我 执、法执而遍证空相呢?为此佛教提倡涅槃寂静、 灭谛。应该说,较之于传统文化中的主情倾向,空 宗是主张忘情的,同时对于主客两方面基本也是持 否定态度的。总之,大乘空宗以悟解客观世界以及 主体的不真实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追寻的实相涅 槃即是认识并“信守奉持”般若空智。惟其如此,才 能三毒俱除,无明净扫,终而求得无上正等正觉. 当然,这种“无相”、“离相”不是说外物真的是虚无 或是要求人们彻底离开现象界,而是启悟众生保持 清净本心,无须执著于现象表面和人生诸名利得 失,从而达到对万物、诸相的真如体悟。如《坛经》 所云:“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 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2]288 二、“空”的美学意蕴 上文我们大体对大乘空宗的“空”作了分析。但 如上所述,空观智慧主张忘情和否定主客体,那么其 与提倡情感、直觉、主客圆融的艺术与审美有何相通 之处呢?要回答此问题,首先需要对审美的精神旨 趣和理论品格有一个恰当的认知和定位。我们知 道,在论及审美时,世人最乐道之的是艺术学或艺术 哲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