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艺术论文 → 电影艺术 |
|
|||||
眼热心冷:中式大片的美学困境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3 19:56:23 点击数:[] ![]() |
|||||
们被种种因素拽入以前从未涉足的商业巨片之流时,他们以前的宛如行云流水的电影导演才华结构就可能面临美学上的失衡的危机。就美学效果三层次来看,他们可能不再具有妥善匹配三层次直到其彼此均衡与融洽的全面才华,而可能只具有顾及一层而不及其余的单面才华。有意思的是,在拍摄这些中式大片时,他们三人在影片的视听觉奇观的营造上即在电影技术的运用上,已经达到世界一流导演的水平;然而,当他们要进一步用这些视听觉奇观或电影技术去表现必须表现的人的生存体验时,就显得才华捉襟见肘了。也就是说,他们已可顺利达到初级“感目”层次了,但难以进而抵达中级“会心”层次。可以想见,来自电影制作商、他们自己以及媒体急剧膨胀的商业大片情结,迫使他们在尚未练就与“感目”相应的“会心”与“入神”才华时,就匆匆上阵投入大片美学历险。如此,怎能不落得兵败奥斯卡、同时又为国人所鄙夷的结局?尤其对比贾樟柯携“小片”《三峡好人》从威尼斯喜捧金狮的例子,就更能说明问题:优秀影片不只是银子和技巧堆砌出来的,而更是才华流溢成的。而位于风光才华的沉默的底层的,则是人们来自生活底层的活生生的感兴。我想据此提出的一条中式大片脱困之道是,从生活感兴出发,才有可能成功地跨越目前的“感目”层次而逐步升入“会心”与“入神”层次,从而迎来可能的美学风光。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