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电影艺术
   眼热心冷:中式大片的美学困境      ★★★ 【字体: 】  
眼热心冷:中式大片的美学困境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3 19:56:23   点击数:[]    

如月(章子怡饰)、长空(甄子丹饰)等侠客争相刺杀秦王。无名在长空、飞雪和残剑的舍身义举帮助下终获绝杀秦王机会,但在得手前的瞬间却获得顿悟:拥有一统天下权力的秦王才是能给天下带来和平的真“英雄”。于是,他毅然选择放弃,随即为天下和平而甘愿丧生于万箭之下,以个体血肉之躯的主动毁灭而成全了秦王的统一霸业,从而悲剧性地诠释了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天下主义”历史理念。这就是说,“中国”并非单纯一小国或一民族的狭义国度,而是融合若干小国与若干大小民族而成的多国与多民族国度,从而“中国”的利益就决不仅仅取决于一小国或一民族的和平,而是一个由多小国与多民族组成的国度的整体安定。无名等侠客以个人悲剧换来统一与和平大业及其所包含的天下主义理念的最后胜利。除此之外,《十面埋伏》里的刘捕头(刘德华饰)、金捕头(金城武饰)与他们奉命缉拿的牡丹坊舞妓小妹(章子怡饰)之间的爱恨情仇,《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皇帝、皇后、皇子、宫女等之间错综复杂的命运纠缠,也可以说携带着某种令人无法忽视的悲剧意味。至于陈凯歌和冯小刚分别执导的《无极》和《夜宴》,也不乏某些悲剧意味:张东健饰演的昆仑奴为真爱而牺牲的精神,以及面对皇叔篡位逆境的太子无鸾和后母婉后所激发的反抗精神,或多或少都带有悲剧精神质素。但是,问题恰恰就在于,这批中式大片对借以唤起感兴的故事特别是其中的悲剧内涵,大多做了不甚恰当的美学处置。首先,张艺谋等构建的这些所谓悲剧并非来自丰厚的历史沃土,而是来自干瘪、破碎而空幻的个人头脑灵光一闪,即不是从历史沃土中自在地长出来的,而是在书卷里人为地虚构出来的。当然,正像其他任何艺术形式一样,电影也完全可以虚构,但这种虚构却必须符合具体的艺术假定性,即不能让观众在观影时感觉你这是在做假,感觉你的故事不是长自地球的东方沃土而是非东非西的什么乌有之乡。其次,这些所谓悲剧甚至可以说就是为了超极限奇观的生产与消费而在电影工厂车间里按“配方”调制和复制出来的。这些大片的美学贫乏在于,所投寄于其中的人的生存感兴不是来自于编导们所生活其中的当下的中国生存现实,而是主要地来自于他们对自己打造的古典式超极限奇观的与当下生存现实相隔绝的华丽空想。他们常常不是因兴造奇,即不是为着再现现实生存感兴而创造奇观,不是有了现实生活感兴而据兴创造奇观,而是为奇造兴,即是为着推销主观上以为具有商业价值的奇观“配方”而刻意调制感兴“引子”,结果是奇观固奇而感兴匮乏。再次,正像前面指出的那样,编导们重西轻中的市场意图容易导致一种美学迷乱:不仅缺乏现实的生存感兴及其深长余兴,而且在故事编排和制作时总是将中就西,以西换中,所以故事搞得不伦不类,令人啼笑皆非。陈凯歌在《无极》里竟然把西方式命运悲剧挪移到东方故事中来,搞得有中有西却又非中非西,导致中国观众竟感觉不知故事发生在东方哪国,更不明其中诸如希腊歌队式审判的就里。当冯小刚《夜宴》把哈姆莱特式王子复仇原型挪移到中国古代宫廷权谋中时,熟知本民族传统的中国观众如何能够投入自己的活生生的感兴?最后,尤其重要的是,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影片没有展现出应有的清晰的中心价值观,致使崇高与滑稽、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正义与邪恶、君与民、公与私等核心价值之间的关系混淆不清,所欲坚持或伸张的主导价值模糊,应当肯定什么和否定什么缺乏明确的美学评价立场,从而有时甚至令中国观众或评论家产生出编导们可能根本无法想象的观影体会。《英雄》主观上想透过侠客个人悲剧去重新诠释“天下主义”理念,但由于没有分清天下合一大势与“民贵君轻”之间的关系,在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现代文化语境中,却极易让观众产生为古代独裁暴君和专制翻案的感受。而另一方面,按照同样的道理,在当前特定的全球语境里,这种美学诠释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式大片竟然为当今国际政治领域中令人关注的萨达姆式暴政④、以及布什主义全球霸权战略的合法性提供来自中国电影的美学辩护和支撑⑤!这些观影感受很可能是编导们主观上不愿看到或承认的(但或许观众会坚持说编导们主观上本来就想这么做!),但根据接受美学原理,却实实在在地就是影片故事逻辑在现实语境里的一种合理推演的产物。
  说得集中点,这批中式大片的致命的美学困境在于,超极限奇观虽可令观众获得超强度刺激,但这些刺激背后竟没能匹配出可持续激发的“感兴”和可反复品味的“兴味”来。刺激有余而感兴及余兴不足。这就是说,这批大片的美学困境集中表现为超极限奇观背后生存感兴及其深长余兴的贫乏。
  这些中式大片虽然是商品,但无疑同时或者首先是艺术品,因而需要讲究美学效果。从美学效果观察,这些大片或多或少能成功地唤起观众的视听觉上的奇观感受(以视觉奇观为主导),但却难以同样成功地唤起他们的活生生的生存感兴及余兴,甚至还可能进展到这样的境地:视听觉奇观带来的冲击愈是热烈和神奇,愈能让观众产生出对于传统感兴和余兴的热烈期盼,而当这种热烈期盼一而再再而三地落空时,他们的热烈的心可能会相反变得愈发凄冷或冷硬。于是,一种结果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眼热心冷。这是指观众在观赏中式古装大片时出现的一种感觉热迎而心灵冷拒的悖逆状况。一方面,观众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以某种热度或超级热度投入观赏,但另一方面,与此同时,其心灵或头脑却采取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淡、冷峻甚至冷酷的姿态。这意味着,眼睛在热迎而心灵在冷拒,或者身体在热消费而头脑在冷思考。按照中国美学传统,艺术品对人的美学效果一般可以达到这样三层次:初级层次是“感目”(或叶燮所谓“感于目”),即诉诸个人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第二层次或中级层次是“会心”(或叶燮所谓“会于心”),即让个人的心灵或头脑产生兴会;第三层次或最高层次则是“入神”或“畅神”,即深入个人内心幽微至深的神志层次。从这美学效果三层次构架观照中式大片,它们目前仅达到初始的“感目”层次,这一点应当予以肯定,但还远未具备抵达“会心”层次的足够的美学实力,冷

     

拒都来不及哪还有工夫去“会心”呢?至于“入神”层次,那就干脆别提了。
  如何妥善处理“感目”、“会心”及“入神”三层次之间的关系,确实是当前中式大片乃至整个中国大陆电影界在美学方面面临的问题之一,而由于美学效果恰恰是电影的一个致命环节,因而这个问题应是当前中国大陆电影的一个关键问题。探讨这个问题不妨从一个现象开始:这三位名导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在拍摄“非大片”时,都曾有过妥善协调上述三层次关系的成功之作。陈凯歌的《黄土地》和张艺谋的《红高粱》均可以视为中国电影史上少见的全面成功抵达上述三层次的杰作,而冯小刚的《不见不散》与《天下无贼》也可以说基本达到或逼近这种境界了,至少已完全达到头两层次。即便是张艺谋的“小片”《千里走单骑》(2005),也已实现了头两层次效果即“感目”与“会心”的融合。但有趣的问题在于,为什么他们的“小片”或“中片”可以取得理想的美学效果,而“大片”却连中间的“会心”层次也无法达到呢?造成这一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分别从国际电影市场行情、编剧、导演、美工、营销等方面去探讨。而我这里仅仅想特别指出的一点原因在于,他们三人尚未练就娴熟地驾驭商业大片的导演才华,尽管在中小型影片的导演上已足可名列世界一流导演之林。就像擅长于万言短篇小说的作家突然间被要求写作百万言长篇小说、以及习惯于山溪戏水的人骤然被冲到茫茫大海中游泳一样,当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透视当下电影的一种精神文化取向

  • 下一篇文章:论池莉小说的影视改编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眼热心冷:中式大片的美学困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眼热心冷:中式大片的美学困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浅议电影中的服装艺术
  • ››为女性电影而战
  • ››对立和共存
  • ››青少年在青春电影中的形象探析
  • ››试论第六代电影的审美特征
  • ››浅谈喜剧中的悲情美-透析影片《非诚...
  • ››浅论从物质到非物质的转换
  • ››关于中国传统意象美在三四十年代电...
  • ››从《左右》看一种电影情节的发展策...
  • ››论当前电影管理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
  • ››眼热心冷:中式大片的美学困境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