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电影艺术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后影像阅读时代的文本——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到《布拉格之      ★★★ 【字体: 】  
后影像阅读时代的文本——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到《布拉格之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3 19:52:56   点击数:[]    

的质变。影片《布拉格之恋》或许没有完全演绎出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所要传达的关于人性之困惑的思考,但是影片同样也传达了导演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体悟,而且它的直接性给人的视觉和心理的冲击更大,它为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了一种对生命更为感性的体验,应该说成功的电影改编会起到升华原作的审美功效。在当下的后工业社会中,艺术品越来越由个人生命感悟的结晶转而变成为大众消费而拼贴、互文的文本。一方面,来自底层的大众越来越多地加入到文化消费者的行列中来,拉动消费文化向平面化、商业化方向靠拢。另一方面,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产业,商业原则、顾客至上成为文化生产的法则。于是不可避免地,我们进入了一个后影像阅读时代。工作的快节奏、生活的压力迫使人们没有时间、精力去思考一些沉重的问题,消费口味越来越趋向于接受一种简单的普适性的快餐文化。于是文学名著在当代遭遇到了阅读危机,悉心研读大部头小说的读者已越来越少。但是,现代传媒的发达又使得名著的传播更为快捷,常常会出现一些名著早已声名远播,却鲜有人读过的怪事。最有代表性的还是罗伯—格里耶。他坦言:“我主要是由于我的名声才出名。这种现象越来越常见了。所以往往有人走近我,吃惊地小声问道:‘您就是阿兰·罗伯—格里耶?’我说:是的。接着我问道:您读过我的书?他们都用一种害怕的声调说‘没有’,然后又低声说:‘不过见到您我是多么高兴。’人们都是这个样子。”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种生存策略,文学名著与电影的结合就变得十分自然了。名著改编成电影,一方面使经典作品更加大众化、商业化,另一方面又使原本应反复咀嚼的文字、意义和思想变成一种满足快感的视觉享受,再由这种视觉快感来冲击心理审美,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其结果是知识分子、精英阶层可以从中获得启迪,大众也可以从中得到最直接的体验。
  在《读书》杂志访问罗伯—格里耶时,记者说:“不可否认,您的影片对于扩大您的作品的影响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这位作家说:“电影面对的是另一批观众。它使您引人注目,这是一个吸引闲人的地方。普通的观众常常觉得我的影片不可理解,但是还要来看,因为性挑逗虽然在我的全部小说里都有,但是在影片里要明显得多了,这就提高了上座率。不过这些影片也使我付出了失去诺贝尔文学奖的代价。1985年,我获奖的形势很有利,当时瑞典的影片资料馆安排了一场我的影片回顾展,引起了当地新闻界的愤怒,他们起来反对法国的色情影片。于是克洛德·西蒙获得了诺贝尔奖。当然这也是一种极好的选择,我对此感到高兴。”这个戏谑的回答其实反映了严肃的意义。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雅艺术和俗艺术,严肃的与商业的,这些泾渭分明的尺度划分在人心中其实一直根深蒂固。可是我们毕竟是生活在一个商业社会,其特有的游戏规则无处不在。在被问到“您是否逃避大众传播媒介”时,罗伯—格里耶肯定地说:“不,我不时在电视上露面。我不是一个野人。我对画家、电影工作者和作家们的阶层很有好感。我非常主张‘全世界作家们,联合起来’。我要再次表明,我认为存在着多种文学,而不是只有一种唯一优秀的文学。”我觉得他在这里应该强调的是多种艺术形式共存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在后影像阅读时代,如何去重新找回作品的义理深度。虽然影像有着不同于文字的写作特点,但是在电影中思想不应是被弱化的对象,更不能被完全稀释了。相反,电影应该凭借它独特的视听语言那扣人心弦的魅力,使作品的主题得以更广泛的开启。影像也完全可以在把深邃的哲理思考传达给普通大众时,起到中介和提升的作用,成为普通观众阅读文学名著的有益补充,而不仅仅满足于讲述一个个世俗的爱情故事,简言之,电影理当成为有利于人们思考人生、体察社会的另一种更诱人的艺术样式。
 
 
  作者签名:王宁风
 
 
  注释:
  ①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北京三联书店,2003,311页
  ②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31页
  ③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27页
  ④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31-32页
  ⑤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4-9页
  ⑥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5页
  ⑦(意)帕索里尼《世界电影》,1984 年1月
  ⑧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52-53页
  ⑨同上
 
 
  参考资料
 
  1:参考文献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北京三联书店,1992
  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北京三联书店 1992
  戴锦华《电影艺术》1994,第1期 《本文叙事策略.电影叙事研究
  金丹元. 张大森《中国比较文学》2003,第4期 《颠覆后的另一种读解》
  刘心莲《五邑大学学报》 2001,第3期 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叙事节奏
  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北京三联书店,2003
  张容《法国新小说派》.台北,远流出版社,1992
  《人民日报》转载《杂志访罗伯—格里耶》
 
  2:《布拉格之恋》(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美国奥里马影片公司出品(1988 彩色) 导演:菲利浦.考夫曼
  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 朱丽叶特比诺什 丽娜奥林
  被评为1988年美国十佳影片之一,获戛纳电影奖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影视审美中的“教”与“乐”

  • 下一篇文章:当代美国电影艺术神话与梦幻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后影像阅读时代的文本——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到《布拉格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后影像阅读时代的文本——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到《布拉格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浅议电影中的服装艺术
  • ››为女性电影而战
  • ››对立和共存
  • ››青少年在青春电影中的形象探析
  • ››试论第六代电影的审美特征
  • ››浅谈喜剧中的悲情美-透析影片《非诚...
  • ››浅论从物质到非物质的转换
  • ››关于中国传统意象美在三四十年代电...
  • ››从《左右》看一种电影情节的发展策...
  • ››论当前电影管理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
  • ››后影像阅读时代的文本——从《生命...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