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名为Multi-Nation United(MNU)机构的网站,实际上是电影营销人员的把戏,此MNU正是影片戏剧冲突的肇事之源。浅蓝色的页面风格以及“MNU...a name you can trust”的banner宣传词向人们传达出脉脉温情;于此针锋相对的是mnuspread-slies.com博客网站,由外星人以英语和外星文两种文字“书写”,揭露MNU逼迫他们强行搬迁的罪恶行径,给观众造成了外星人其实和我们生活中同一个星球上的真实感。两个子域名网站均提供了影片叙事文本之外的细节描述,呈现了诸多人物、事件之间恩怨关系,例如MNU与外星人之间究竟孰是孰非,第九区的当地居民对外星人众说纷纭等问题,搭建起充满悬念的情节张力。
以上是好莱坞网络运营的两个较为典型的案例。实际上好莱坞电影的营销网站也容易染上来自于平面媒体的思维惯性:将影片花絮、剧照、内容简介、互动游戏等如同大杂烩般归拢到一个域名中,看似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交互参与功能,实际上和一份高级的电子杂志或新闻网站无甚区别,并未突出电影的艺术特性与传播特性,电影的网络宣传变得程式化、脸谱化。当把影片当作平面杂志对待、以演示产品性能作为营销的主要任务时,这就背离了电影能够“讲述故事”的现实基础,参与者难以对电影的事件人物、矛盾冲突等故事要素获得动态的期待心理,从而使影片错失了外认知聚焦的“加叙”机会。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到,尽管两部影片题材大异,网站技术、风格也丝毫不同,但在宣传展示的过程中均紧密结合影片情节,叙事与营销无缝融合,向潜在的观众群提供信息。电影与网站在叙事文本上相互辅助与补充,并巧妙地以数字技术为基,避免了网站宣传易沦为网络海报或网络新闻的旧习,以故事情境为主,从侧面向观众透露了影片的叙事潜力,达到了吸引消费者进一步到影院体验故事的目的,也为电影的后产品生产打下了良好的用户基础。
通过“大叙事”的网络营销,《布》片从惊悚片的窠巢中脱颖而出,而《九》片则提取出了人性与人权的新话题。除了以上两部电影外,还有诸如《钢铁侠》网站的斯塔克虚拟博览会、《盗梦空间》网站的梦境构筑与意识犯罪(Mind Crime)体验以及《洛杉矶之战》网站的UFO目击事件回顾等,在营销活动中,越来越多的好莱坞电影开始注重采用网络多媒体手段开展叙事化宣传以实现差异化竞争。电影人的故事创作不仅在银幕上展开,还波及到了网络上的赛博空间中,银幕内与银幕外共同编织起一个立体的叙事时空。观众仅仅在影院中“看电影”并不能全面感受故事流程,叙述活动贯穿于好莱坞影片从策划、宣传到发行等一系列行为中。这也提示我们,通过网络平台,电影源于摄影机的内在叙事也能够以额外的视听手段外化到多媒体的语境中,并同影片的宣传营销平滑地绑定在一起,更加突出了数字时代电影跨媒介的艺术性、故事性、商业性的综合特色。
五、结语
通过以上两部影片的对比,可以看到,好莱坞已经将电影作品富有吸引力的叙事内容从影院的原始“洞穴”中衍生到更加开放的网络平台之上,这既是一种商业行为,也是一种融合了叙事艺术的再创作。我国电影对网络多媒体营销的应用期多在影片上映阶段,不免显得“临时抱佛脚”,带有广告推送的应景意味。媒介与行业的融合实际上已经有了从影片策划之始就开展跨媒介、跨平台、深度全线合作的客观要求,国产电影还需在利用网络多媒体交互、综合、便捷等优势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消费者心理,贴合数字时代电影的生产进程,合理设计互动内容,使银幕外叙事与银幕内叙事表里呼应,打造影片全息的故事形象,增进国产电影的文化输出能力。对此,国内电影人不妨好好借鉴一下好莱坞的经验。
①[美]Tay Vaughan著《Multimedia:Making It Work》,Osborne/McGraw-Hill,1992年版,第3页。该书第7版的简体中文译本《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已在国内推出。
②[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著,刘云舟译《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③George P.Landow,Hypertext 2.0:The convergence of Contempo-rary Critical Theory and Technology,Johns Hopkins UniversityPress,1997.p.181.④[英]赖兹等编著,方国伟等译《电影剪辑技巧》,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第38-39页。
⑤[古希腊]柏拉图著,张竹明译《理想国》,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247页。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