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浅论媒介在危机治理中的功能      ★★★ 【字体: 】  
浅论媒介在危机治理中的功能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02:25   点击数:[]    

论。尽管媒介的公信力强弱不一,但是从实践层面看,媒介对于舆论的引导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难以企及的。当地震等危机被报道以后,就开始了社会舆论的整合过程,不同的群体和个人开始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立场,而这些意见和立场都会成为媒介对事件后续报道的重要内容"基于此,媒介一方面要通过持续报道维持着公众对话题的关注和舆论力量的增长;另一方面,媒介通过有选择地突出某些意见而促成主导性舆论的形成。在引导舆论的同时,媒介要明确其首要任务是确保生命价值的不受损害,降低灾害损失,防止人为扩大危机。现代危机的特点决定了社会动员不是简单地将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是要提供社会可以即时使用的技术性手段和科学分析信息的可能。为此,媒介要充分发挥专业人士的作用,以确保舆论引导和社会动员的有效性,避免社会的不当参与造成更大损失"这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显得尤为迫切。同样,这个过程也提出了新闻传播人员新的更高的素质要求。惟其如此,媒介具有的社会评判功能和意见表达功能才可能通过对舆论监督的引导,来协助党和政府整合社会资源,增强灾害控制力量"而在汶川地震中,专业知识的缺失使得不少记者既不知道社会亟需什么样的信息,也不知道如何向社会提供有效信息。不少记者对于媒介在危机应对的每个阶段应该发挥的功能并不清楚,其间还发生一些媒介基于抢新闻的心态试图动用紧缺的救灾资源,甚至出现影响救援工作开展的情况。此外还包括不同媒体反复要求受难者特别是小孩子回忆灾难等等。上述有违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无疑不利于危机的克服。 
          
        在这次地震灾害中,随着社会参与的增强,媒介关于捐赠的排行榜层出不穷。通过输入四川地震捐款排行榜,显示内容多达1,030,000余条。似乎媒介和网民共同结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去评价企业的捐款过程,从而形成了过去未有的“舆论劝捐”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应我国公民社会发育过程中存在的部分组织和个人责任缺失和角色失位问题"此后,许多人以各种方式在媒介上反复劝导人们理性看待捐赠,感恩善行,别把爱心捐赠变成激发愤怒的过程,使这一行为很快得到遏制,并使得抗灾救灾始终成为这个时期社会的主导舆论和基本行为。另一方面,在这次灾难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每天向媒体发布权

       

威信息,很好地实现了与媒介的互动,并以此引导舆论"而媒介对于教学楼质量的拷问、对于捐款的拨付和使用的监督都体现了新闻日渐透明公开和多元,大量对人的价值尊重与人们敢于面对灾难!努力自救和参与灾后重建的报道进一步把人们对人性的思索引向深入。 3、维护基本秩序,实现社会稳定 
          
        首先,媒介要能够在第一时间告诉公众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不到10分钟,网络和部分媒介即做出了迅速反应,准确提供了公众关于灾害的信息"十余分钟后,国家地震局即通过媒介向社会通报了汶川地震消息"其次,媒介要及时告诉公众该干什么,以及如何规避危机"512之后,媒介在前期大量精力投入在报道如何救人上,对于如何逃生!如何进行心理抚慰、如何尽快恢复秩序的报道总体较少"在整个救援工作转入灾后防疫和重建时期,媒介随后开始采访专家,就如何克服恐惧心理提供预应措施;并对如何防范瘟疫!如何避免次生灾害进行大量宣传"5月25日后开始向社会报道如何去银行取款(此前,银行已经在灾区设立流动银行,其他服务机构也陆续在灾区恢复活动)"5月26、27日后,大量媒体开始了对于恢复人们正常生活的报道,鼓励人们正常收油菜籽!插秧!重建家园"以此激励人们开始新的生 
        活。第三,媒介要通过其有效覆盖的宽广网络,及时阻断谣言,并对危机带来的恐慌与情绪失控实施心理救治"512汶川大地震之后,也一度出现过少量流言的传播。其中典型的一则是关于当天晚上北京将发生地震的流言。伴随着地震波的冲击,网络和手机上迅速传播着关于北京市地震局指出北京当天晚上18:00-22:00将发生2-6级地震的信息,导致出现一定范围的恐慌"此后,国家地震局和北京市地震局都出面紧急辟谣,媒体也全面援引地震局的说法进行辟谣,很快平息了恐慌。同样的事情出现在地震一周后的福建!广东等地,关于当地出现大量蟾蜍迁移,可能发生重大地震的流言多次传播,相关机构亦及时出面辟谣。5月24日,关于北川因为瘟疫而封城的谣言开始传播,当天下午5:00的新闻发布会即对此消息予以澄清。此外,5月26日,教育部在向新闻界介绍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工作的时候,特别提出要杜绝媒体反复采访地震中受伤害的同学、老师,让他们诉说着自己的经历和痛苦的过程。第四,危机中的媒介更要善于保护人的生命和价值尊严,促成和维护危机状态下的良性管理机制。危机的化解和处理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协助,这时候,高效而迅捷的社会动员就显得尤其重要。汶川大地震后,中央各大媒介到地方各级媒介都表现出了极强的社会动员能力,一方面,各大媒介及时发布党和国家应对危机的重大决策和相关部署,同时将党和政府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及时全面地向公众传递,将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抗灾一线的过程及时予以如实报道"让人们清晰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在灾害面前的坚强领导、快速反应和科学部署。另一方面,我国媒介在这次灾害中动员了大量媒介资源进行社会抚慰。许多记者深入一线,用详实的媒介资料向社会及时披露灾区受灾情况和万众一心抗击灾害的事实。由于媒介的全方位介入,加之我国近年来在社群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公民责任意识,使得这次地震灾害中的中国人民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克制!关爱和宽容。救灾中高度完备的信息披露,使得这次建国以来震级和烈度均最大的灾难没有造成巨大的社会恐慌,人们的情绪得到较好平复。从而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维护了社会稳定,让世人感受到一个民族在大灾前的坚强和理性。 
          
        三、地震危机提出了社会常态下媒介新的作用 
          
        1、  对人的价值的维护是媒介在危机治理中作用发挥的道德前提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较好地改变了传统文化中较为严重的主体性缺失问题,人们越来越有意识地维护自身的利益,但是在另一方面,对自身和他人的价值忽视却日益凸显出来。因此,媒介在常态治理中,首先需要明晰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与提升"只有当个体的价值被唤起,人们才可能主动承担危机治理中的风险与责任,而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或者是非理性地参与甚至逃避。从危机治理的过程看,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与维护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体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犯,并且在危机治理中生命价值优先于物质价值"汶川地震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要把抢救人的生命作为第一要务,指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5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人民生命高于一切。5月19日至21日的全国哀悼日,所有媒介和全国人民一起对汶川罹难者致以最深切的哀悼和最后的庄严敬礼"二是个体对所处危机情境有知情权"即对个体可能遭致的生命威胁和财产损失有权知道"政府应及时提供相应的已经获悉的信息。这次大地震中,党和政府以及国际社会能够迅速反应,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尽管在地市一级由于领导干部全部投入救灾而无法实现与媒介的有效交流,但是省级和中央一级在提供媒介充分获取信息方面的努力无疑是卓有成效的"社会对灾区情况的充分了解极大地保障了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别是党和政府真诚面对媒介,提供完备周全的信息,有效地防止了流言传播和社会恐慌。三是个体对于他人的生命财产同样负有维护和不损人利己的责任,对国家的利益和公共利益负有维护和不破坏的责任。四是危机治理中的个体价值是通过个体的实际参与过程来实现的"人们在危机中基于维护自身与他人价值的需要,勇敢地进入不确定性中,这本身构成了价值的提升过程。即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关于现代期刊编辑创新意识的理性审视

  • 下一篇文章:浅谈电视栏目片头的美感与缺憾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浅论媒介在危机治理中的功能”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浅论媒介在危机治理中的功能”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中国大陆的媒介分析之概况及特...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因特网及网站的...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2005年美国新闻...
  • ››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 ››浅论博客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
  • ››海外华人种群变化对华文媒体生态的...
  • ››媒介框架之预设判准效应与阅听人的...
  •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突...
  •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浅论媒介在危机治理中的功能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