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当时思维的起点是‘一种名为“热狗”的西式点心,在杭城热销了三个月,随即很快消声匿迹,这究竟是为什么?思维按三个层次展开:(1)关于“热狗”本身,有何长处和不足?(2)“热狗”兴而复衰的同时,其他快餐品种的发展情况,与“热狗”相对而言的消长趋势如何?(3)这种洋与土两种快餐交替发展的情况有无规律可循?笔者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请教饮食行业的专家,经过一番深入思考以后,写出了独家报道,得到同行和饮食业有关人士的好评,认为很能给人启发,有独到的见解。 求异思维的表现形式 新闻采写实践中的求异思维,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多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变形思维几种。 1.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是求异思维最重要的形式,表现为思维不受点、线、面的限制,不局限于一种模式,既可以是从尽可能多的方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也可以从同一思维起点出发,让思路呈辐射状,形成诸多系列。总之要充分发挥思维的活力,使整个思维过程信息充足,丰富多彩。它最直接的效果是能避免思路闭塞、单一和枯竭。 比如1987年9月23日上午8时始,出现本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全国95%的地区都能看到。《钱江晚报》当天就刊登了一篇“日全食目击记”,全文都用来描绘这一罕见的“天象”。《杭州日报》记者为了避开这一常规思路,写出有自己特色的报道,运用了多向思维。因为日食这一事件是确定的,记者要做的就是选择一条与别人不同的思维途径去报道同一事实。他们从地面的人如何看“天象”这一角度入手,结果思路洞开,采写的材料十分扎实丰富,《昔日光轮灿灿 昨晨金钩弯弯(肩题) 杭城万众争睹日食奇观(主题)》一稿获当年浙江省好新闻二等奖。这种思维方法就是多向思维的前一类:从不同的方面思考同一事实。 报上曾披露浙江定海白泉冷冻厂对鹅实行“多路开发”,综合利用。思维起点是:将鹅开发利用;单向思维的起动轨迹是:食肉。而运用多向思维,让思维放射,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系列,结果如图示: 开发鹅——单向思维——食肉 开发鹅——多向思维: 肉-加工成小包装白鹅,远销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 毛-对四种毛,分别提高利用价值: 刁翎:每只鹅13—15根,每500克40元; 窝翎:用于做羽毛球; 尖翎:供做鹅毛扇; 鹅绒:加工成羽绒衣、被等。 肚杂-对鹅血、鹅油、鹅胆、鹅肝、鹅肠分别加工出售。 废物-鹅掌皮、嘴皮供应给医药部门作原料;鹅粪加工成饲料或提取工业酒精。 这种多路开发使每只鹅的身价由6.5元提高到20多元,就是后一类多向思维的成果:从一个思维起点往多方面想开去。 2.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与正向思维相比较而言的,所谓正向思维是局限于在本领域内考虑问题、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思维方式。侧向思维则要求把自己思考的领域与别的领域交叉起来,并从别的领域中得到启示来解决本领域内的问题。通常所说的“类比”、“联想”就属于侧向思维范畴。 1989年上半年,笔者在新华社浙江分社参与实践工作,其中采写的两篇稿子都运用了侧向思维。 一篇题为《高校办学也要讲“计划生育”》。有一次采访某高校常务副校长,谈到当前有些院校办学过程中,盲目扩摊子、升档次、办新专业现象十分严重,缺乏科学的规划,造成资金、资源浪费,投入和产出之比十分悬殊,让人痛心。笔者为了形象地把这个问题讲述清楚,联想到我国的国策——计划生育政策。两者初看风马牛不相及,但有内在联系,高教办学也应借鉴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优生优育”,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这种侧向思维的运用,有助于说明问题,报道事实,而且颇有新意。 另一篇题为《浙江省“筷子产业”亟需扶持》的“记者来信”刊登在《人民日报》第一版。一次去嘉兴农村采访,正逢早稻收割季节,农村里却买不到镰刀等小农具。一位老农着急而又不失风趣地说:“这就像肚子饿得咕咕叫,面前是一桌丰盛的饭菜,就是没有筷子!”我们受这段话启发,思路一下子从原先的领域跳了出来,借鉴他的比喻,将一个很易写得枯燥乏味的题材,作了生动的处理,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诗经》上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采写实践中要想获得突破,取得成功,必须广泛涉猎知识领域,善于利用“局外”信息来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就是侧向思维。 3.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同一个对象、同一个问题。换言之,当你肯定什么的时候,不妨想想能否定什么;当你站在甲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时,不妨再站在与甲对立的乙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就可得到新的触发和启示,得出新颖的结论。 有一次某省文物管理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提供材料称,该部门经过于辛万苦,已全部追回近几年丢失的100多件珍贵文物,为此付出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避免了重大损失云云。当地几十家媒体陆续刊发了这条消息,唯独新华社一名记者迟迟没有下笔。他越想越疑惑:追回的前提是丢失;如果管理严密,没有丢失,就毋需如此劳命伤财去追回;那么今天这一事实的背后是否预示着该部门管理混乱,漏洞百出呢?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他立即兴奋起来,着手调查采访。果然,实际情况如他所预料:仓库铁锁锈迹斑斑;气窗没有护栏,形同虚设;珍贵字画被虫蛀、鼠咬,布满蜘蛛网……半个月后,一组三篇反映该部门严重管理问题的报道刊发了,引起舆论大哗。这是一个典型的成功运用逆向思维的例子。 1996年3月份,国内有家报纸报道了某地开发出“牛奶浴”的消息,随之而来的其他媒介的报道纷纷站在商榷或反对的角度,提出“开发商的用意是否为了哗众取宠?”的质问,发出“全国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呼吁。这些报道基本的思维路径,都属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其实质而言,是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在思维领域中的反映。矛盾的对立面互相依赖、互相转化,因而它们之间也有着同一性和统一性。如果把矛盾双方对立起来,认为两者之间没有联系,是则是,否则否,就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之中。所以,逆向思维是符合辩证法要求的。 4.变形思维 变形思维是在思考过程中,将思维对象的形状加以改变,使大脑得到新的触发和启示,实现认识上的突变。常见的变形思维方式有扩大法、缩小法、分割法和添加法。 扩大法是有意扩大思考对象,将个别变成一般来进行思考;缩小法是有意缩小思考对象,将一般变成个别来进行思考;分割法是将思考对象分解成几个部分,然后逐一加以思考;添加法是给思考对象添加某种元素,再加以思考。 采写实践中,有时为了报道某一重大题材,驾驭大量的 庞杂的面上材料,寻找一个别致的切入口,常常可以将普遍现象的某个典型例子单独拎出来,作为思维的起点。这就是有意缩小思考对象的方法。如新华社报道浙江农村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稿子《七彩的田野》,以田野的色彩入手,写的是一个点,反映的是一个面。《浙江日报》报道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采用“城调队员手记”的形式,从一个人的眼睛看整体。这些思维处理都卓有成效。 1992年,笔者在《钱江晚报》新闻部参加实践,曾参与专栏“走向市场”报道二轻企业发展生产、开拓经营的步伐。当时许多二轻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濒临倒闭。在报道杭州永固防雨制品厂时,着重写了一件事:该厂根据市场反馈,在轻薄的尼龙雨披前襟内侧装了一个小塑料夹子,可以夹住自行车篮,防止雨披被风吹起,结果产品供不应求。编者在《设身处地想顾客所想 小小夹子“钳”住大市场》的报道以外,配发小言论《假如都像“永固”厂……》阐明“永固”厂的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