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主,有向复杂多变模式转化的趋势。由于我国媒介缺乏营销传统,市场调研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加之处于社会转型期,受众的社会阶层、生活方式,需求等都在不断变动中,还不能提供成熟稳定的抽样样本,这就使得媒介市场细分主要依据地理(全国、省、市、区等)或人口(年龄、性别、收入、职业等)这些易量度的静态统计变量,至于动态易变的因素如心理(社会阶层、生活方式、个性特征等)和行为(寻求利益、购买时机、使用状况等)则往往依赖经验判断和不断试错来加以甄别和确定。而在细分市场选择策略上,无差异性市场策略(一种产品适应所有受众)是我国传媒界惯用的策略,密集性策略(集中一切力量在一个细分市场上)目前也为我国中小传媒所普遍采用,但多是依条块分割划地而营。 目前,这种简单稳定的模式逐渐向复杂多变的模式转化。首先就是媒介开始重视市场调研,大批专业调查公司出现,在锁定目标市场后随时监测,适时调整;同时越来越多的媒体已经认识到仅靠地理、人口变量已经远不能准确把握市场了,运用多种变量来细分市场成为趋势。如《南方体育》的市场细分就兼顾了人口、行为、心理多个变量,形成了以体育报道为线索的城市男性生活类报纸定位。同时,差异性市场策略(以多样化内容满足各类不同的受众群)得到媒体的广泛重视。媒介市场细分模式出现了从平面向立体过渡、从静态向动态过渡,多方位、多角度地去分析媒介消费群体的趋势。 三 市场细分及其适应的定位是产业实体进入市场的基本前提,有效的市场细分必然有助于媒介发现最优的市场机会,有利于提高媒介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当前我国传媒的困境之一在于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细分,或者市场细分不能有效地起作用。 1、微观层面上,媒介市场细分化运作进退无据。 媒介市场细分是以科学、详尽的市场调研和客观、准确的媒体自有资源分析为内在前提的。造成当前很多媒介市场细分失效的最大问题就是市场调研的缺失和资源评估的失灵。 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调研不仅仅作为一种营销工具存在着,而是作为营销的生命线而存在着。目前我国媒体市场细分化运作不能得到市场调研的有力支持的重要原因在于营销观念的落后、营销体系的不健全以及营销投入跟不上。 首先,长期形成的“以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使很多媒介常常几个人一拍脑袋就虚拟出一个所谓的受众群落来,这种由错误的营销观念所刻画出来的受众群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之中或者只是个别的受者,不可能形成市场。其次,媒介零售商和广告代理商是媒介流通的中介,他们承担着媒介的调研、促销、沟通、财务和风险分担等功能,因而他们比媒介更加直接而广泛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动态,媒介通过他们可以获得第一手的市场变化信息。然而,营销渠道的单一和营销体系的不健全使媒介很难通过销售渠道及时准确地获得市场变化信息。再次,营销投入跟不上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现代市场调研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如果传媒本身的资金运作规模不足够大,那么,就有可能出现调研成本超出收益的情况。从理论上说,用于市场调研的费用投入一般占经营额的1.5%—3%,有学者计算,按照目前调研项目的支出成本计算,只有当媒体的年经营额在1500万元以上的情况下,媒介才有可能惠顾市场调研。而现在很多媒体付不起这笔费用。 媒介市场细分的另一个前提是对媒体现有资源的分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公共关系资源、媒体形象资源等,以便找到最适合自己资源配置的细分市场。 对媒体资源评估经常失灵,原因在于我国现在的传媒企业制度沿袭计划经济制度,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政企不分、管理落后。内部资源的利用和配置,因国家政策调整或人事变动,就会造成难以预测的影响或后果,何况资源浪费,人浮于事,无成本意识、主观专断等弊病导致了很难形成准确的资源分析,形成了也不足为据。 这两大前提的缺失和无力,使媒介市场细分无所凭据,只能成为纸上谈兵,甚至贻误商机。 2、宏观层面上,媒介市场细分化运作举步维艰。 媒介市场细化的外在前提是它建立在完全市场条件下的竞争上,以一定的产业规模为基础。而我国媒体则是在市场化和规模化未竟的情况下就面对着市场细化化,因而举步维艰。 ——不完全市场条件下的媒介市场细分。我国媒介的制度框架建立在计划的宏观控制之下,也就是说,我们并不处于完全市场环境中。因而现在媒体间的激烈竞争,是在现实条件所能提供的不完全的市场条件下和不开放的市场空间中进行的,在市场的潜量和规模都无法作有效估计的情况下,媒介市场怎样细分,在多大程度上细分等于失去了“看不见的手”的指引。另外,媒介细分市场需要足够的受众支持,这必须以地理的大覆盖面为条件,由更广地域的分众取代特定区域的大众,目标市场不能被地域所局限。但长期以来,我国媒介市场条块分割,森严的行业市场壁垒和区域市场封锁常常使细分市场无效。 ——规模经济未竟下的媒介市场细分。西方的媒介市场细分开始于规模经济形成后,媒介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使生产规模扩大,才导致了对相对狭小的市场更精细的经营。而规模生产能够降低成本,增强生产力,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为细分市场提供内容支持和质量保证,反过来又发现、挖掘甚至创造出了更多的细分市场。 反观我国,虽然有学者称我国媒介产业已进入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但是近1000家广播电台、2200多家报纸、2000多家电视频道、再加上8000多家杂志的竞争格局,千帆竞举、群雄蜂起,看似盘子大,实际上大部分还都是弱势经济规模;就是组合兼并后的媒介集团也是大而不强。我国传媒业的规模扩张远未完成,资本、资源和人才的储备、积蓄和整合还处在进行时,加之生产方式落后,生产能力跟不上,盲目进入细分市场的结果就是提高竞争成本,增加产品价格,在得不到相应回报的情况下,又会牺牲品质,形成恶性循环,必然影响着受众利益的实现,影响传媒产业盈利的获得。我国有些专业化频道失败的运作印证了这一点。 以上我们仅就媒体市场细分化运作成败的前置性条件进行了分析,在这些必要前提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媒介市场细分化还面临着其他充分条件的欠缺,如盈利模式单一问题、整体消费市场发育有限问题等。 四 我国传媒市场细分化运作发端于现有的制度框架里,其与生俱来的受众中心观念和市场导向,成功地推动了媒介市场观念的确立,激发起了媒介市场体制的活力、扩大了市场机制起作用的范围和强度。但是随着市场细分的深入,新的思路和策略与旧有观念、体制、产业环境、运营机制发生了碰撞,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显露出来,一些不可回避的难题困扰着媒体市场细分化的运作。 本文已就媒介市场细分化运作的现状、趋势及问题作了简要的分析,在此不打算进入媒介市场细分化运作在宏观上如何可能、如何可为的前置性探讨中,因为这些观念、体制层面上的改革对策是当前学界和业界、政府三方正在共同着力研究的问题,诸如传媒组织的企业化、运营模式的市场化、资源配置的集团化等,已有不少真知灼见,限于篇幅,笔者仅就媒体在中观和微观层面上的若干认识和实践误区进行探讨和澄清,以求最大程度地提高市场细分的质量和效益。 1、媒体市场细分化运作宜分阶段渐进发展。 如前所述,媒介市场细分化运作已成为我国媒体微观运营的基本趋势,但在实际操作中,市场细分往往不是馅饼反成陷阱,原因就在于很多媒体未能从实际情况出发,依自身条件选择细分程度和细分策略。 就产业生产周期考察,我国传媒产业正处于市场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阶段,其依据是同质化产品竞争正在转向差异化产品竞争;就市场结构考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