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百家讲坛》成功背后的隐忧      ★★★ 【字体: 】  
《百家讲坛》成功背后的隐忧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00:53   点击数:[]    

努力就是使读者年龄结构下降,吸引年轻读者。它做了大量专刊,比如“前景”、“21世纪”,增加大量科技、经济报道,以争取年轻读者。这样的努力使《北京晚报》读者的年龄结构下降了约5岁,这是了不起的数字,今年其发行量因此大幅上升,广告营业额也大幅上升。年轻读者爱看《北京晚报》了。[6]国内日报发行量最大的《参考消息》也同样遇到了读者年龄老化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它也做出了许多的努力,如增加信息的广度,加大对科技资讯的报道等,这些改进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观众年龄的老化可以说也和节目播出时间有一定关系。《百家讲坛》周一至周六首播时间为中午12:45分,重播时间为凌晨00:10分。在首播的时候,年轻的上班族为了下午保持精力,要在家里或者办公地点午休,这个时间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收看节目。至于说凌晨00:10分的重播,这对上班的年轻人来说,让他们去收看也是非常不现实的,因为如果收看完的话,时间就会到凌晨的1点左右,这样会严重影响他们的休息和第二天的工作。因此在今后的节目安排中,是否能够把节目播出的时间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果能调整到晚上7点到10点的“黄金时间”播出,那么我可以肯定节目的观众老化倾向一定会得到缓解。   第三,就是节目创作人员和电视观众缺乏很好的互动和沟通。作为媒体来说,节目播出前后,预测和评估节目播出的效果是十分必要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节目创作人员和电视观众的互动和沟通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百家讲坛》栏目在创办初期,这方面却做得似乎并不是太好。   拿节目的选题来说,2004年的选题时,节目创作人员自己拟定出了一个节目单:《三八特别节目》、《中国电影百年史》、《紫禁风云之清十二帝疑案》、《民法系列》、《从雅典到北京2008》等,然后一股脑播出,看观众的反映,感觉有点闭门造车的味道。这么多的节目也不知道百姓会喜欢哪一个,根本没有想到与观众的互动和沟通,去主动了解他们的想法。结果后来《清十二帝疑案》一炮走红,高兴之余,才回过神来,才知道百姓原来喜欢这样的节目啊,于是把这个节目用作后来制作节目地蓝本,后来节目地创作才逐渐的走上正轨。可以说,正是由于缺少与观众的互动,《百家开讲》节目在2001年创办后的近3年的时间里,许多期节目的收视率都是在仅仅比0多一点,几乎无人关注,节目也长期处于生死边缘徘徊,几乎被拿下,可以说这都是忽视和观众的互动和沟通所付出的惨重的代价。   只要和观众互动和沟通,就会发现他们的要求和想法,在节目制作中就不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如在对观众的调查中发现,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占到了观众总数的73%,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太高。而《百家讲坛》创办初期却根本没有考虑到这种世纪情况,讲演的选题是“大学通选课、选修课精华;名校有影响的专题讲座、主题演讲;社会各界学者、名流的演讲。”而且又没有进行通俗化的演变,直接端给电视机前的观众。这样的演讲对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来说应该说接受起来不是很困难,但是对这些人到中年只具有初,高中文化的人来说,那可以说就是在听天书了。即使很少一部分人勉强看下去,他们也可能是感觉不知所云,备受折磨,迅速的换台了事。这种失误也从节目制作者的口中得到了印证,他们认为这也和节目制作人员以前的意识有关。“我们以前用主观意识来看待收视群体,认为我们的节目是给具有较高的文化阶层欣赏的,我们一定要制作一些学术性强、品位性高的、给一定的窄众看的节目,结果做了一些连我们编导自己都看不懂的节目,不知观众怎么会忍心看下去。”自己都看不懂的节目,却要让观众咬着牙看下去,这样的节目怎么能受到观众的欢迎呢?   到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有所好转。在《百家讲坛》栏目的网页上,可以查到联系电话,电子邮件等。甚至已经有一个观众调查,这个观众调查正是为了了解观众对节目的看法和以后节目的开办方向而设立的,问题是“百家讲坛正在策划以下重点节目,您对其中的哪些问题感兴趣?”给出了15组节目系列名单,节目选择时间从2005年2月22日起,到2005年10月24日截至,总共有380多万人参加,可以说参与的人是非常的多,非常的踊跃。在电视观众选出的节目中,位列前10位的分别是《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系列,《阎崇年揭秘清宫疑案》系列,《明十七帝疑案》系列,《唐诗与唐史》系列,《古罗马文明失落之谜》系列,《爱因斯坦》系列,《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孔庆东看四大爱情悲剧》系列,《大汗雄风》系列,《金正昆谈礼仪》系列。这些节目的得票数基本上都在25万票以上,可以说非常有群众基础。[7]而《百家讲坛》根据观众的选择,也相应的做出了配合,我们可以看到,在这10个节目中,在今年前10个月播出的就有6个,可以说是非常重视观众的反映。   当然,这个调查还是有一点缺憾。那就是没有给出任何节目调查者的联系方式,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调查的单向性,节目的制作者不能及时的收到受众的反馈。同时,也没有在调查中给出一部分,让受众自己写上自己喜爱的节目,受众只能在15个里面进行选择,选择的范围还是或多或少的受到了限制。让受众自己写自己喜爱的节目,虽然这样调查者统计起来会比较的麻烦,但是如果这些受众都集中提出某一些选题,而这些选题节目制作者又没有想到的话,无形中就扩大了节目的选题范围,加深了受众和节目创作人员的沟通,使得节目的播出更加能够反映电视观众的愿望,更加的符合受众的需要。在这方面,韩国其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参考,韩剧在中国大受欢迎,一部《大长今》就能吸引数亿中国观众的眼球。韩国电视剧获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秘诀就在于他们非常重视与电视观众的互动和沟通,很多电视剧在拍摄过程中,一边拍摄,一边把自己的剧情告诉观众,让他们对剧情的发展发表意见和看法。在收集观众的这些意见和看法之后,电视剧的拍摄单位会根据观众的意见对电视剧后续的剧本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观众大多数观众的需求。所以,往往在韩国是这样,一部电视剧还没有拍摄完,便成为街头巷议的焦点。等到大家都等着看电视剧的结局的剧情时,电视剧才会适时推出,如此娴熟的运作手法值得国内的同行学习,否则等待他们的就只可能时冰冷的电视遥控器。   参考注释:   [1] 赵静 《<百家讲坛> 如何酿“好酒”?》 《中国广播影视》2005年9月26日   [2] 具体见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网站   [3] 同[2]   [4] 吕志强 《迎接收视率的挑战》 cctv-10《百家讲坛》栏目网站   [5] 郭巧红 《论电视讲坛栏目的定位与错位》央视国际网站 http://www.cctv.com.com/program/bjjt/topic/education/C13910/20050423/100625.shtml   [6] 陆小华 《中国传媒发展十大趋势》 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http://www.cddc.net/shownews.asp?newsid=426   [7] 同[2]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关于手机媒体传播中的几点认识

  • 下一篇文章:广告跨文化传播与文化安全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百家讲坛》成功背后的隐忧”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百家讲坛》成功背后的隐忧”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中国大陆的媒介分析之概况及特...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因特网及网站的...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2005年美国新闻...
  • ››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 ››浅论博客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
  • ››海外华人种群变化对华文媒体生态的...
  • ››媒介框架之预设判准效应与阅听人的...
  •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突...
  •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百家讲坛》成功背后的隐忧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