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我国舆论的民族特性      ★★★ 【字体: 】  
我国舆论的民族特性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00:44   点击数:[]    

判的思维方式以及缺乏实证分析的精神。非批判的思维方式即唯书唯上,“只言片语的最高指示,人们竟能以洋洋万言对它作传教般的阐述,寥寥数言的经典引据,人们却连篇累牍地注释它和论证它,而不考察其本身的前提如何”。[11]这种缺陷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小农依附心理以及道德本位的思维方式的集中反映。它导致人们对皇权及偶像的盲目崇拜和逆来顺受,引发“十年动乱”中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即使在今天,这种思维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无论是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还是公众舆论的“把关人”,大众媒体普遍缺乏一种批判的态度和实证的精神。公众在对大众媒体进行的议程设置上依然缺乏冷静思考的姿态。在舆论形成的过程中,大众意见的汇集与趋同受媒体的影响严重,舆论的多元化受到阻碍,不利于我国民主进程的建设。      2、中国民众(包括新闻工作者)公民意识的欠缺。      公民意识,是在西方公民社会学说的主要话语,指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其核心是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即公民关注公共事务、监督权力运作、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在封建社会中,传统的小农经济、封建统治者的“愚民”政策、“言禁”、“报禁”制度,人民的权利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被无情剥夺和压制;在近现代中国,由于军阀专制统治和社会动乱频繁,民主化进程屡遭中断,致使公民社会资源十分匮乏,不仅没有产生系统的公民社会理论,公民社会的实践更是举步维艰,公民意识更是无从谈起。公民意识的缺乏使现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走上一条极为艰难曲折的路。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开始有了“当家作主”的意识,但是封建遗毒的长期浸染,加之极不正常的社会政治生活和权力运作的高度集中化,公民意识始终没有扎下根来。著名学者李慎之指出,“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改革开放的公民意识尽管从总体上有可显著的增长,但从社会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相比,中国民众的公民意识仍然处于很不发达和很不自觉的阶段。      公民意识的缺乏大大的妨碍了我国公共领域的建设和质量的提升。公共领域这一概念最初起源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在论及城邦制时提出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所谓的公共领域就是指社会意见和思想观念自由表达和交流的公共空间,借助这一空间,民意和民智得以汇聚,道德信仰得以建立,文化传统得以继承,也借助这一空间,公民表达了他们的利益诉求和权利诉求,实施对政府和其他一切权力机构的监督。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指出,公共领域尤其是大众传媒构建的公共领域的最重要的功能是提供一种对话机制,——通过对话,社会公众对公共决策进行质询和批评,监督权利部门的运行,并借此达成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而我国由于公民意识的历史性缺乏,使由大众媒介构成的公共领域无法有效的以公众舆论的形式与代表国家的官方进行沟通和对话,进而实现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      3、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和社会监督体系的不完善      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现阶段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没有跟上经济制度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公共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我国权力运作的现行体制和机制还是高度集权机制,党和政府的职能过大,权力运行过程封闭和不透明,缺乏内部制约和监督机制。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监督体系无法真正建立,公共权力的运作体制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受到阻碍。新闻媒体在没有独立的政治地位的前提下,“社会公器”的权利和义务不能充分履行,新闻媒体在报道什么、如何报道等方面仍旧没有完全自主的权利,实质上剥夺了媒体开辟公共领域的主体性和主体资格。大众媒体对行政的依附特点,决定了大众媒体对公众舆论的把关原则,导致弱势舆论与非主流舆论的疏忽与流失,不利于舆论的多元化。     三、研究我国舆论的民族特性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形成健全的舆论,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梁启超指出,舆论是政治、政体之基础,他在1910年2月20日发表的《国风报序列》中写道,“立宪政治者,质言之则舆论政治而已。地方自治诸机关以及谘议局、资政院,乃至将来安全独立之国会,凡其所讨论设施,无一非舆论之返照。”[12]他同时指出,舆论若要对民主政治有所贡献,必须将自身转变和成长为健全的舆论,而健全舆论之形成,则有赖于向导者和民众之诸种心理条件。可见,研究我国国民的心理特征,探究舆论的民族特性,有目的的引导健全舆论的形成,可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      2、有利于舆论监督的有效进行。这里指的舆论监督的是一个扩大化概念,是“舆论监督(马克思称之为‘广泛而无名的’)、媒介监督和某种程度的媒介履行公共政治权力被混淆起来的统称”。[13] 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舆论监督”的概念连续四次出现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表明我国政府和国家对舆论作为第四种权力的重视。 反思形成我国舆论民族特性的因素,增强公众和新闻工作者的公民意识与批判精神,使我国的舆论既是公民社会监督公权和遏制权力腐败的“利剑”,又堪称保障和庇护公民私权不受非法侵蚀、限制和侵犯进而维系公民社会自身高度的独立性和自治性的“盾牌”。      3、有利于大众媒介与舆论的互动。首先是大众媒介对舆论的导向问题。“报纸或许不能直接告诉人们怎样想,却能告诉人们想什么”,[14]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理论在一定范围内是有效的。陈力丹在《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一书中分析了舆论作为一种自在的社会信息形态的不同表现及相应的舆论引导,这是从微观层次上对不同的舆论进行不同的引导。在宏观上,舆论作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神状态,除了自身的自发性、盲目性带来的缺陷,还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优势和劣势。大众媒介如果能针对其特性进行引导,有利于舆论的理性化、多元化。舆论一方面通过大众媒介合理表达自己的声音,一方面克服国民的惯性思维,多一点冷静,少一些冲动;多一点理智,少一些盲目。这样,舆论与大众媒介才能形成良性互动,构建一个成熟的公共领域。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便有了舆论活动,但舆论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我国还有待研究发展。对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而言,研究舆论不但要在学理的层面进行深入探讨,还应结合具体社会结构与环境,在实践层面上推动舆论学的发展,达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因此研究我国舆论的民族特性,无论是在学理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具有现实意义。由于舆论的发展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形态的发展具体样式、政治经济架构等制度性资源以及民众的民主意识,不同阶段的舆论有不同的形态。研究我国舆论的特性,不仅仅只停留在民族的角度,还应有多层次、多方面的视野,使舆论学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样欣欣向荣。   注 释:      [1] 《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孟小平,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 P.36.      [2]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陈力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P.56.      [3] 《舆论学》,李普曼,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P.82.      [4] 《舆论学》,李普曼,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P.63.      [5] [6][7]  《中国人的性格》,明恩溥。      [8] 《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孟小平,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P.34      [9] 《舆论学》,李普曼,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P.77.      [10] [11] 《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孟小平,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P.86.      [12] 《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P.559.      [13] 《关于舆论监督的几个认识问题》,陈力丹,网站名:力丹做学问 http://www.cjr.com.com/       [14]  《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赛弗林、 坦卡特,福建人民出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跨文化传播对中国西部的影响

  • 下一篇文章:漫谈中国传媒运营中的效率问题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我国舆论的民族特性”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我国舆论的民族特性”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中国大陆的媒介分析之概况及特...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因特网及网站的...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2005年美国新闻...
  • ››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 ››浅论博客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
  • ››海外华人种群变化对华文媒体生态的...
  • ››媒介框架之预设判准效应与阅听人的...
  •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突...
  •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我国舆论的民族特性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