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我国舆论的民族特性      ★★★ 【字体: 】  
我国舆论的民族特性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00:44   点击数:[]    

来说,大众媒体的宠儿仍然是在“名人”的身上。     2、人际舆论过剩导致针对市民的舆论容易勃兴,而有关国家大事以及涉及公共利益的舆论相对过弱。      中国人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缺乏公共精神的民族。林语堂说得很直白:“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心系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此种只顾效忠家族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私心理。” 除了对公共的物质的东西漠不关心外,这种缺乏公共精神还表现在政治意识形态上,即对公共的政治意识不闻不问,显得异常冷漠。十九世纪,美国传教士明恩溥通过在中国二十多年的观察,也发现了几乎相似的现象。明恩溥在《中国人的素质》中还举了一个例子:1851年,道光皇帝死了,外国人很关心道光的三个儿子中由谁来继承皇位,继位后政策会有什么变化。在小酒馆里,几个外国人试图同酒馆里的中国人讨论这个问题。但中国人说,干嘛去费精神想那些无聊的推测呢?那是大臣们的事。咱们瞎琢磨政治,那才叫傻呢。平民百姓是如此,百姓中的精英——读书人也是如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便说明了这点。      中国人为什么缺乏维护公共事物,关心公共事物的精神呢?“我们时常想到,中国政府在本质上是一个家长制的政府,要求臣民顺从听命。”[5]明恩溥的这个判断是准确的。自汉朝以来,历朝政府依据的文化基础都是由西汉确立的“王道”——儒家学说,儒教是一门“入世”学说,它提供的“入世”途径则是“古之欲明明得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大学》)。这种文化的核心是国如家,国只是家的外延和扩大,治国的才能是在治家的过程中学习到的。在共和之前的中国,政府就等于家族,家族就等于国家,三者之间浑然一体,很难区分,“朕即天下,天下即朕。”政府是家长制,最大的家长是“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家长制”的最大特点,正如林语堂所言,“只顾效忠家庭的心理”极其强烈。所以就是政府自己,所有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忙于照顾家长自己”,使自己的“江山”传于后世而不衰,而不是考虑公众的利益,兴办公益事业,为“臣民”提供一个平等、公正、自由、宽松的生存环境。当一个政府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基业万世”,当所有的“臣民”都在修炼“治家”的功夫时,可想而知,家族以外的公共精神也就所剩无几了。政府考虑的是他的江山能拥有多久,而“民众的态度则与政府的态度十分对应。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自己的个人财产不受损失,就不必去关心或者没有责任去关心公共财产。”[6]中国人公共精神的缺乏,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孔子曾经在《论语》中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表达了人们对公共事物的态度: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我们看来,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是结果,而在极大程度上是中国人对不属于自己责任的事情不感兴趣的原因。”[7]回想一下,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深受“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影响。在这种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人,缺乏公共精神是丝毫也不奇怪的。      由此可见,中国人公共精神的丧失,是文化培养的结果。在一种缺乏公共精神的文化中,是长不出公共精神的。在当代中国,我们曾经试图来培养中国人的公共精神。但采用的是经济手段和文化的绝对化。在经济上施行的是“一大二公,甚至走到了“吃公社食堂”的极端。而在政治观念上,与这种绝对公共经济相伴,提出了“集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的观念,甚至造就出一批新的道德典型——为了捞取被洪水冲走的一根木头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事实证明,这种抹杀和无视民众个性的方法同无限扩大民众私心的做法,同样造就不出真正的公共精神来。真正的公共精神的培养,首先是要使民众树立起良好的公共环境下发展个性的意识,使民众“不在其位,也谋其政”。      与此相对的便是人际舆论的相对过剩,针对市民的舆论容易勃兴。舆论是社会的净化器,是终古不老的法律。在信息传播方式多元化的今天,“舆论不仅仅是人们对于公共事物的想象,它有时也侵入私人生活的领域”。[8]特别是当个人或集体的行为有悖于传统的价值观或道德时,更容易引起长期的舆论发生。中国是一个以德治国的社会,对人和事往往从伦理道德的层面上来判断是非。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传统的道德观念包括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道德观念在经济原则的冲击下受到强烈的震撼。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便是道德与舆论的力量在金钱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的最恰当的描述。比如舆论长期以来对“看客文化”的谴责。当年鲁迅先生在那篇著名的小说《坟》里,深刻指出了民族劣根性中的“看客文化”:那些脖子伸长了像鸭一样的老百姓,漠然地看着革命者夏瑜为了民众争取自由和民主被砍头的场景,至今仍然不断的在现实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重演,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经常发生。归根到底,这仍是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      3、较重视舆论的一致性,敌视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意见。      我国传统上是一个国家权力大于社会权力、地方权力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担当起社会资源的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全能角色,长期以来国家与社会不分,市场经济不发达,未孕育一个相对独立于国家的市民社会,没有形成成熟的制约国家权力的社会权力。尽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力图重塑自身的职能形象,逐步转换为社会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避免其职能的“越位”、“错位”和“缺位”,但目前的现状仍然是国家权力过强,社会权力、地方权力相对而弱,社会权力和地方权力还不能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在舆论宣传上国家要求社会和地方要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特别是在大的指导原则和方针上更是亦步亦趋。独特的国情,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和思维模式影响太严重,对不同意见和声音,特别是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意见较为敌视。舆论的一致性被看作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团结的必要因素。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伴随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舆论一律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还了。在国家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形态诉求仍然占主流话语系统的同时,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格局,各种生活观念和方式得到追求和认可。“主旋律”之外的舆论是不一的,但舆论不一律的存在并不代表对各种意见本身的肯定。比如文艺界近几年先后出现的倍受争议的美女作家卫慧和“宁当‘妓女作家’也不当‘美女作家’”的九丹,她们的作品和以及观点,受到人们的普遍批评和唾骂,陆文夫先生在苏州举行的“吴文化和现代化”研讨会上,针对目前有关文化热点话题发表言论时说道“九丹——道德沦丧,是一种文化倒退”。这种对新生事物和意见的敌视是在非主流意识形态上对舆论不一致的表现。      二、我国舆论民族特性的形成因素      1、传统思维方式的缺陷。      舆论自身是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信念在个人的心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这里的信念是指人们在接触外界之前,头脑里已经存在的关于现实世界的图像、信条、价值观,在李普曼那里称为“固定成见”。他写道:“不管我们认识什么熟悉的东西,我们都会借助于我们脑子里已经有的形象”,“我们的一些信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将看到什么”。[9]所以一种特定的舆论环境,总是同一定的思维方式相联系。“如果说公众的信念系统是舆论环境相对稳定的内核,那么思维方式是形成这一内核的形成机制。”[10]思维方式总是带着鲜明的时代和民族特征。因此分析我国国民思维方式的民族特征,有助于对我国舆论特性的认识。      我国民族思维方式的缺陷表现为非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跨文化传播对中国西部的影响

  • 下一篇文章:漫谈中国传媒运营中的效率问题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我国舆论的民族特性”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我国舆论的民族特性”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中国大陆的媒介分析之概况及特...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因特网及网站的...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2005年美国新闻...
  • ››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 ››浅论博客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
  • ››海外华人种群变化对华文媒体生态的...
  • ››媒介框架之预设判准效应与阅听人的...
  •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突...
  •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我国舆论的民族特性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