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统一计划统一调度,一台摄像机采访的新闻,各频道各栏目如需要都可以使用,实现新闻共享,还可以建成立统一的新闻选题策划系统、新闻资料管理系统、新闻采访传送网络。新闻频道还可以把台内外的力量合到一起,中央台及各地方台遇有重大新闻事件,可以通过微波、卫星、转播车、移动卫星站、电话以及互联网络等各种传送手段及时地把新闻插到新闻频道播出,实现全国电视新闻网的联合。 (1)整合和合理配置新闻资源,打破部门所有制; (2)统一全体采访、编辑、制作、播出人员的新闻评价、选择和播出标准,实现真正的专业化; (3)高效能的新闻生产与规范的市场运作有机结合; (4)调动和储备与新闻生产相关的其他资源,建立和完善新闻选题策划系统、新闻资料管理系统、新闻采访传送系统。 6.全天候原则 (1)在新闻编播标准统一的前提下形成新闻生产的24小时高效流水作业; (2)建立便于统一新闻标准和内部交流、衔接的“大平面”(即新闻编辑室Newsroom)。 7.有序性原则 (1)动态新闻优先、突发新闻优先、现场直播优先; (2)科学划分时段,配置相应的新闻和节目资源: (3)标准时段(小时)划分:正点新闻优先 8.开放性和互动性原则 (1)节目与节目之间的互动: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 (2)新闻生产与经营创收的互动:节目内容和时段与广告资源的有机配合; (3)与观众的互动:创办每日专门节目反映观众的理性和建设性意见; (4)与其他媒介的互动:1)交流;2)交换;3)买卖; (5)与制作公司的互动:形成规范的商业关系。 9.最优化原则 根据已经确定的频道宗旨和基本定位,在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下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七.CCTV—新闻频道编辑方针 未来的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将是一档体现纯正新闻性和鲜明电视特征的全新频道,其新闻价值观和新闻处理应当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因此,传播者应当向公众提供平等的机会,以同样的报酬条件取得传媒的使用权,包括通过收受媒介获得同样数量的资迅,在媒介上自由发表负责任的意见,对政府与官员实行监督与批评,对传媒的行为进行监督与批评。 新闻频道在整个编辑方针上奉行新闻与宣传分离,事实与评论分离两个基本原则,回归国际通行的“客观报道”(“objective reporting”)理念,要义如下(黄新生:1990;彭家发:1994;展江:1998): 1、坚持以国家利益为准的舆论方向,但要用事实说话,避免单向宣传灌输式的主观报道 2、忠于事实 (1)事实与评论分离;(2)重要事实应以当事人的表述呈现出来,避免报道者主观臆断;(3)呈现的新闻应不含报道者的感情色彩;(4)平衡而公正地呈现问题的全貌,防止倚轻倚重;(5)监督性报道必须采访到被监督当事人;(6)给予报道所涉及的双方回应的机会。 3、正确性与可靠的消息来源 在事实与评论分离的基础上,保证所报道事实的正确性以及有助于实现正确性的可验证性,将可以看到的、有实际证据支持的、而且又是经过认可的事实传递给公众,因此人的心理活动一般不能直接报道。 4、平衡处理信息 编辑和记者有义务去除记者的个人好恶与偏见,与新闻事件保持一定的专业距离,对事件或议题的各种不同立场,应该妥善作出衡量和比较,避免呈现一面之词。 5、反对报道偏见 在不违反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恪守“客观、公正”原则,抵御私利政治集团和商业集团对新闻传播的干扰,凸显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第一新闻媒介的社会公器形象。 结语:2001年9月发生的美国遭受恐怖主义袭击事件以及世界性的关注,凸显了新闻频道的价值(美国多数电视网连续直播数十小时,创下空前纪录);中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CCTV—新闻频道的创办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从发展中国的精神交往事业,适应21世纪的挑战和需求和快速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出发,创办新闻频道应是迫在眉睫之事,而再也不能把新闻传播的主动权轻易地交给包括综合实力远远底于我泱泱大国的撮尔小邦在内的竞争对手了;显然,CCTV对此是责无旁贷的。笔者提出上述构想,意在引发学界、业内人士和主管官员的关注、讨论和付诸行动,促成新闻频道化这一电视新闻事业终极目标在21世纪来临之际在中国大陆得以实现,为实质性地深化新闻改革和提升中国新闻传播的国际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美]本·巴格迪坎(1986):《传播媒介的垄断》,北京:新华出版社。 (2)[法]皮埃尔·布尔迪厄(2000):《关于电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3)[德]于尔根·哈贝马斯(1999):《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 (4)[美]爱德华·赫尔曼、罗伯特·麦克切斯尼(200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5)黄新生(1990):《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6)彭家发(1994):《新闻客观性原理》,台北:三民书局。 (7)温飙(1999):“欧洲盛行24小时新闻频道”,载1999年第12期《世界广播电视参考》。 (8)喻国明(2000a):《媒介的市场定位——一个传播学者的实证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9)喻国明(2000b):“北京居民电视新闻类收视情况及收视意愿调查分析报告”,载2000年第8期《电视研究》。 (10)展江(1998)主译评:《新闻与正义》(1、2),“导言”,海口:海南出版社。 (11)张允若、高宁远(1996):《外国新闻事业史新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2)张允若(2000):《外国新闻事业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3)http://webpage.cgi.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