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宣传过程中的逆反心理      ★★★ 【字体: 】  
宣传过程中的逆反心理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59:59   点击数:[]    

   由此可以看出,逆反心理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有了上述那些参加宣传过程的因素在发挥作用。其中个体的内部机制是逆反心理得以产生的基础,外部环境及刺激因素是诱发外因。这些因素有时是单纯地影响读者对宣传信息的取舍,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互相联系着发挥作用,直至逆反心理外显效应的出现。    五、对宣传者的建设    从前面几个部分的分析中,不难看出,逆反心理是一种客观的心理现象,人们不可能消灭它。因为,逆反心理得以产生的内在根据、外部环境及诱变因素是不可能消除干净的,但是宣传者在它的面前也不是无能为力的。宣传家可以利用接受者内在的心理规律,将逆反心理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宣传的社会效果。宣传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宣传工作者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政治修养和知识修养。在一些情况下,读者是否接受某些宣传内容,尤其是那些与自己已有态度相矛盾的观点,并不取决于宣传观点本身的正确与否,而是取决于传播这些观点的人们的道德品格和知识能力。造成诚实可信的形象,是宣传者走上成功的第一步。     上述的建议,是以适应宣传对象心理反应的规律为目标的;同时,宣传方法、策略如何改进,又必须以宣传对象实际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已有的态度倾向为根据。这就表明为使宣传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在宣传者和宣传对象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使宣传对象已有的态度倾向、宣传对象与宣传者立场间的距离、宣传对象的承受能力、个性特性、知识水平和对有关信息的反应等等,能及时地达到宣传者,这样,宣传者才能更快更恰当地改变传播方式,调节信息量,从而获得最佳的宣传效果。     注释:     ①卢纯田《逆反心理的分析》见《新闻与成才》1986年第二期     ②③(苏)肖·阿·纳奇拉什维里著《宣传心理学》     ④(美)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第237页     ⑤(美)布恩·埃克斯特兰德《心理学的原理和应用》第466——467页     ⑥肖·阿·纳奇拉什维里著《宣传心理学》第61页     ⑦(美)克特·W·巴克《社会心理学》第219页     ⑧(苏)A·B·彼得罗夫斯基等著《集体的社会心理学》第88页

上一页  [1] [2] [3] [4]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出售听众-美国商业音乐电台对流行文化的控制第六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

  • 下一篇文章:从《君主论》看马基雅维里的政治传播观念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宣传过程中的逆反心理”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宣传过程中的逆反心理”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中国大陆的媒介分析之概况及特...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因特网及网站的...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2005年美国新闻...
  • ››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 ››浅论博客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
  • ››海外华人种群变化对华文媒体生态的...
  • ››媒介框架之预设判准效应与阅听人的...
  •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突...
  •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宣传过程中的逆反心理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