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以看出,逆反心理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有了上述那些参加宣传过程的因素在发挥作用。其中个体的内部机制是逆反心理得以产生的基础,外部环境及刺激因素是诱发外因。这些因素有时是单纯地影响读者对宣传信息的取舍,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互相联系着发挥作用,直至逆反心理外显效应的出现。 五、对宣传者的建设 从前面几个部分的分析中,不难看出,逆反心理是一种客观的心理现象,人们不可能消灭它。因为,逆反心理得以产生的内在根据、外部环境及诱变因素是不可能消除干净的,但是宣传者在它的面前也不是无能为力的。宣传家可以利用接受者内在的心理规律,将逆反心理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宣传的社会效果。宣传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宣传工作者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政治修养和知识修养。在一些情况下,读者是否接受某些宣传内容,尤其是那些与自己已有态度相矛盾的观点,并不取决于宣传观点本身的正确与否,而是取决于传播这些观点的人们的道德品格和知识能力。造成诚实可信的形象,是宣传者走上成功的第一步。 上述的建议,是以适应宣传对象心理反应的规律为目标的;同时,宣传方法、策略如何改进,又必须以宣传对象实际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已有的态度倾向为根据。这就表明为使宣传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在宣传者和宣传对象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使宣传对象已有的态度倾向、宣传对象与宣传者立场间的距离、宣传对象的承受能力、个性特性、知识水平和对有关信息的反应等等,能及时地达到宣传者,这样,宣传者才能更快更恰当地改变传播方式,调节信息量,从而获得最佳的宣传效果。 注释: ①卢纯田《逆反心理的分析》见《新闻与成才》1986年第二期 ②③(苏)肖·阿·纳奇拉什维里著《宣传心理学》 ④(美)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第237页 ⑤(美)布恩·埃克斯特兰德《心理学的原理和应用》第466——467页 ⑥肖·阿·纳奇拉什维里著《宣传心理学》第61页 ⑦(美)克特·W·巴克《社会心理学》第219页 ⑧(苏)A·B·彼得罗夫斯基等著《集体的社会心理学》第88页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