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的广告为了获得特定的功利而孜孜以求于所谓的“即时结论”,即让人们立即明白刺激的意图,所以须用释放信息的形式来追求视觉刺激的即时效果。 再来看看“大地艺术”的兴起。虽然国内有许多批评家对于张艺谋的电影往往抱有怀疑的态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张艺谋在运用各种手段对艺术的表现上有着独特的天赋。从电影色彩的追求到《图兰朵》现场表演的现场环境运用,他无时无刻不在动用各种元素刺激着人们的视觉神经。屏幕有限、舞台有限,而天地无穷。自从张艺谋找到大地这个巨大的画布后,他一定会对于可调动元素的丰富而沾沾自喜。江水、远山、树林、渔船……都可以作为道具供组合出不同的画面。加之强大的灯光辅助,一切色彩的运用都是那么有条不紊,激动人心。当我们把视线从漓江拉开,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在国内众多的现场活动中开始运用更多的视觉效果塑造独特的大地形态。比如上海APC会议水幕电影开幕,2004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等,其背后都是各种高科技手段的支撑。 二、对视觉传播的的本质特征及规律的再思考 科技的进步,人类审美情趣的多样化,孕育着各种新的视觉样式的形成,视觉表现方式也将更加生动和更具有参与性。怎样造出完美而又不同与以往的视觉样式呢?怎样重构新鲜、实在的视觉阅读方式?怎样应用新手段和新技术条件创造新的符合人们新审美精神的新图像?怎样制造“知觉的尖锐化”,来最终引导人们的行为?这都需要对视觉本身及其传播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视觉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最主要的途径。 人类之于世界的直观面对式的生存方式,决定了人类与世界的感官联系的必然性,决定了感觉经验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而人的不同的感觉器官在获取感觉经验方面的作用地位又存在着巨大差异。黑格尔早就指出,在人的所有感官中,惟有视觉和听觉是认识性的感官。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们把握世界的方式不是视觉就是听觉,抑或视听同时动用。科学实验表明:视觉获取的信息量占人类获取信息总量的70%,听觉占20%左右,其他感觉器官的获取量仅占10%,视觉在整个感觉器官中显然居于主导和基础地位。这不仅因为“看”的感受和方式是人衡量现有生存环境,寻找新的生存环境的主要标准和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而且人类一切有目的而非盲目的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经验的获得都必须有视觉的指引。 人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从认知开始的,没有认知就没有一切。因而认知是决定视觉传播的第一关,也就是说成功的视觉传播必须是首先易于认知的。日本庆应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小谷津孝明指出:人根据感知处理信息的种类和程度,进而左右记忆。也就是说感知决定人接受什么样的信息和接受到什么程度。[4] 不同的视觉传播可以得到截然不同的传播效果,它可以强化或减弱对事物的认知度。成功的视觉传播可以使信息快速、准确、完美地被受众接受,取得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任何视觉传播必须以接受者的注意为前提。高信息量的视觉符号会比低信息量的符号更容易引起接受者的注意。低概率的视觉形象比高概率的视觉形象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视觉传播中,如果要获得目标受众的关注,就需要以与外部认知环境相对而言的低概率外观形态来实现这一意图。通常说来,新奇性是信息量大小的标志,它往往与接受者的关注程度成正比。以报纸为例,与文字传播相比,图片在传播中的最大特点是瞬间性和直接性。因为图片可以在一瞬间让读者直接地接受到相对完整的信息。美国韦伯州立大学的希乐·约瑟夫博士,所做的一项关于读者浏览图片时眼球运动轨迹的实验表明,读者在看一个报纸版面时,首先看的是图片,然后是标题,最后才是大块的文章。而且读者浏览一张图片所用的平均时间只有0.71秒。根据图像在传播中的视觉、感觉、知觉三个认知阶段:1. 视觉阶段。读者对图片的感受是从眼球开始的。按人的生理规律来说,大的、鲜艳的色彩、线条有纵横感的照片,显然更容易抓住人的眼球。这就是我们选照片时所强调的视觉冲击力。2. 感觉阶段。读者的注意力从图片的形式转向内涵,图片的信息量越是丰富,图片中蕴含的具有情绪感染力的人性因素越多,吸引人阅读的时间也就越长,传播效果越好。3. 知觉阶段。这也是读图的最高级阶段。在获知图片的内容之后,读者结合自己的文化与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对图片展开深度理解。而能够让人过目难忘、再三回味的照片,总是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含有某种象征的意味,拥有一些可以跨越文化差异的、属于人类共性的因素。随着报纸越来越厚,事实上,0.71秒的读图时间也许还将进一步被缩减,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报纸在发表图片时,就要尽可能地选择那些能够在0.71秒内抓住人眼球的图片,否则就是无效的。因此,注意是信息与人脑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视觉信息的信息量与注意程度成正比。 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的视觉形式日益显得麻木,而对于具有高度视觉刺激的表现形式则表现得更为灵敏和易于接受。视觉艺术不再是特权阶层的精神盛宴,也不是传统美学价值观的再现。视觉创新已成为联接理性与非理性、己知与未知的形质各异的桥梁,成为了一种边界更模糊、材料更新颖、手段更综合,在视觉经验上直接挑战极限的实验性生活方式。 三 创造性思维主导视觉创新手段的运用 视觉传播在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所赋予的特殊的思想空间,但有一条思想脉络似乎是自古至今一直延续着的,这就是创造性。它在不断变化和渗透交融。形式---反形式;目的---游戏;有意---无意偶然;等级秩序---无序状态;整体化---解构;距离感---参与;选择---组合;形而上学---反讽;确定性---不确定性。每一种都有存在的可能,而其间的正是视觉创新手段的无限空间。好的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5] 创新,体现着创造能力,超越意志和追求变化的愿望。所谓“新”,有着相对于历史的、传统的、过去的不同的和变异的涵义。创新,具体而言是对所要传递信息的主题内容、表达形式所进行的创造性构思,它并非哗众取宠和故弄玄虚,而是将美与实高度凝炼,达到利于视觉传播的目的。因此,创新将显示出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自我更新的活力和视觉传播者个体的智慧才能。在这个意义上说:视觉传播多样化的体现,除了其价值观念、审美取向打上现代工业文明、信息网络文化烙印的丰富性之外,不同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不同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艺术形式自身在当代的丰富性,三者是重合的。 视觉创新需要整合传统资源,融入当代观念,并把时尚文化贯穿其中。当前,传统文化在视觉表现中运用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特别是书法应用在视觉传播中,从而使整个视觉作品调古朴典雅、含蓄深邃,既具现代感又有浓重的传统文化内涵。与此相应,中国式吉祥图案的运用也获得了大家的视觉好感。传统纹样蕴含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适用于传播现代人的美好愿望。最著名的是北京2008年奥运的标志,运用了中国艺术特有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标志形象不仅体现了中国特有的风采,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全新的视觉形象来表达,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也使当代视觉传播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 视觉创新,不在于与众不同,因为杂乱无章的与众不同实在没有意义,也不会有好的正面效果,可取的创新意识在于一种能承受某种主题的与众不同。不依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