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和时代周刊的研究》(1980) 7、德·吉特林:《打开黄金时段》(1994) 拉斯苟大学媒介研究小组、:获取资讯:新闻、真理、与权力》(1993) 德·戈丁:《媒介的政治经济学》(1997) 10、贤托·阿岩伽、当那德·金德:《事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公众舆论》(1987) 11、塔码·李伯思、艾利休·凯茨:《意义的外销:对于〈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1993) 12、索尼亚·莉文斯通:《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1990) 13、约翰·麦克马内斯:《市场导向新闻学:公民应否警觉?》(1994) 14、保罗·玛萨瑞斯:《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1997) 15、约史华·玛雅维茨:《失去的空间感:电子媒介对于社会行为的影响》(1985) 16、戴维·墨利:《电视、受众和文化研究》(1992) 17、迪姆·欧苏勒文等(合编):《传播与文化研究中的关键概念》(1994) 18、埃夫瑞特·罗杰斯:《创新的扩散》(1995) 19、麦克尔·刹德荪:《广告,艰难的说服及对于美国社会疑虑丛生之影响》(1986) 20、盖·塔克曼:《制作新闻:对于现实构筑的研究》(1978) 21、约瑟辅·特若:《媒介产业:新闻与娱乐之生产》(1984) 22、特云·凡·戴克:《新闻作为话语》(1988) 23、威廉·雷蒙德:《文化社会学》(1981) 24、威廉·雷蒙德:《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语汇》(1981) 这个丛书还成立了由李金铨、朱立、陈世敏、李瞻、郭庆光、喻国明、张国良、李良荣组成的顾问委员会,提供咨询、建议。上述著作原计划分批翻译出版,到2000年上半年出齐,后来由于某些原因,计划搁浅,甚为可惜。但所选的书目无疑很有意义,即使不是每一本都很合适。望有能力承担此书出版者,能够挑起重担。 上面所列书目学术性大都很强,对于研究者帮助很大,我们也需要翻译出版一些教科书类型的专题著作,以利教学和普及。据了解,北京广播学院已在作这方面的努力,已有5部书稿译出。 三、中观研究及与我国传播实际相结合 传播学研究在美国实际上是经历着从微观到宏观的观程。开始是研究演讲和修辞的技巧,后来研究预测总统选举中选民投票的意向和美国人对重大事件的意见,研究战争时期宣传的效果,然后到威尔伯 施拉姆,集前人研究成果之大成,出版了《传播学概论》(《Men, Message, Media—A Look of Human Communication》)之力作,标志着传播学的创立。当然,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是反复进行的。现在美国传播学研究的无数课题,完成的和正在进行的,都是微观的、具体的。《现代传播》刊登了陆晔、潇湘写的《传播学的多元视角与多维框架——’99年国际传播学第49届年会述评》,这次年会是1999年5月在美国旧金山湾举行的,其主题是“传播与对立:通过对话接受差异”。但另外还有300多场专题报告,涵盖了17个方面,每个专题下面都有很多微观的、具体的研究课题。②西方科学界都重视原创性研究,而原创性研究必然是从微观入手。相信到一定时候,还会出现施拉姆式的大师,把前入的成果进行系统归纳,使传播学的构架体系跃入一个新的层次。 我国传播学研究的路程则不同,是从引进开始的,首先是从翻译介绍施拉姆《传播学概论》、德弗勒等人的《大众传播通论》等宏观著作开始的。我国已经出版的很多传播学著作也都是概论性宏观著作(大多是以上两本书的某一种的构架作些变化,或以上两本书的构架综合起来作些变化,来确定自己的篇章结构)。一些学人是在领会这些传播学著作原理和粗通一些传播研究方法以后,才去着手进行带有原创性的研究的。所以,是一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 鉴于我国进行出版的宏观性著作已经不少,而微观的原创性研究由于种种条件限制一时难以有大的发展,我在这里提出加强中观研究。所谓中观研究,就是要求以专著的形式,系统介绍西方传播学关于某一学术领域(或某一分支学科,或某一基本理论等)的源流发展、基本内容(包括原理、规则、方法以及目前正在研究的问题,如果可能的话,还包括发展趋势),并结合中国的传播实际和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我认为,作为追赶式研究,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 本人以为,在未来几年,如果能够出版以下中观研究的著作,对于传播学研究的深化和传播学知识的进一步普及,都会起很大作用。 (1)传播学的一些分支学科:如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理解传播、说服传播、非语言传播、政治传播、传播心理学、传播与社会变迁、国际传播、文化传播等。 (2)传播的一些基本原理:批判理论、沉默螺旋理论、两级传播理论、媒介理论等。 (3)传播的一些基本方法:议程设置、传播控制等。 (4)传播学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如经验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传播学许多常用的研究方法(如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等)。 上面所谈的中观研究领域,其实国内出的传播学概论性著作都有所涉及,但是由于大家都浅尝辄止,谈的人再多,信息量和知识含量也没有增加多少。所以,让概论和教科书中的一章一节,成为一本书,该是时候了。诚然,有些中观研究的课题,我国已经有人做过,如邵培仁教授等主编过政治传播学、艺术传播学等,堪称很有意义的一次尝试;陈力丹著的《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倒是一个难得的收获。四川社科院新闻所研究生宋昭勋写了一本《非言语传播学概论》,填补了一个空白。但我以为,一个课题出两三本书,应算正常,有发展有比较,才会有佳作出现。 顺便说一点,我倒不认为中观研究课题后都得加一个“学”字,如“对外传播学”、“体育新闻学”。我常纳闷:这个“学”,是“学科”(Field of Studies),还是“科学”(Science)?但无论作为学科,还是作为科学,总得有一些本学科特有的原理和特有的术语,如果暂时还做不到,就不忙加“学”字,等到以后有了再加不迟。之所以提及这个问题,是担心学界的一种华而不实的学风会不会刮到新兴的传播学园地。 中观研究贵在与我国传播实际相结合。这个结合主要表现在两点:首先,要尽可能紧密联系中国的传播实际,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研究,而是国外传播学知识的专题介绍了。那种介绍,即使有些个人见解,也只能是微量的研究成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当然,结合中国实际,不是要求西方传播学都服从中国的习惯提法,而是实事求是地指出其或相同或相近之处,充分展示能为人们提供启示的地方。其次,尽可能运用中国人熟悉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不能生吞活剥,让著述充满外国人的现成话或欧化的句子,使人读了若明若暗,不得要领。 四、原创性研究与规范和方法 我国传播研究者要想对传播学作出真正的贡献,还在于扎扎实实地进行原创性研究。所谓原创性研究,就是研究前人没有研究过的课题(或者虽然研究过但没有得出应有结论的课题),得出前人没有得出过的结论。像喻国明关于测度新闻媒介传播内容极其结构的传通效果的指标体系的研究③,林之达关于作为传播致效的中介的心理能的研究④,我认为都是具有原创性的。原创性研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它能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那种主要是综合、整合前人的成果,稍加一点自己的分析的研究,不能称为原创性研究。传播学中那些里程碑性的成果,无不是原创性研究的硕果。凡是提到那些成果,人们就会同时想起取得这项成果的著名学者。 我国传播学界要搞好原创性研究,有两点是必须加以重视的。 首先,原创性研究强调规范。一项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原创性,必须以学术规范来检验。学术规范也是个很大的话题,大到学术道德和秩序,小到引证规则都在其内,此处无法详述。我觉得现在最突出的问题是,我们的一些研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