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西洋影戏的本土化改造      ★★★ 【字体: 】  
西洋影戏的本土化改造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56:40   点击数:[]    

神绝缘。因为当民族历史以现代工业文明符号的电影作为媒介的时候,客观上就意味着民族历史业已打破了封闭的状态而对现代工业文明采取了一种开放的姿态,这种开放的姿态与那种试图全盘否定民族历史的话剧相比,其现代性也许显得更为隐晦、含蓄、曲折;但是,当人们能够以一种娱乐的姿态来欣赏这种历史题材电影的时候,它至少说明了,现代的工业文明正在悄然改变了20世纪中国大众的生活面貌。正如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导论》中所谓的: “在中国,新的变化却总是以历史和传统的面貌出现。由于历史和传统的无处不在的强大和丰富,由于历史于传统不容置疑的正当性和权威性,人们常常用旧词来诠释新知,用原有的事件来比附着当下的新颖的现象,古老的掩饰着现代的,于是,看上去仿佛总是不断上演着一出叫做“复古”的老戏,其实在这时,那些被凸显的“记忆”正使旧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在新资源的参与中,开始生动而强烈地表现着一种新取向和新姿态。”[30]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普通影片的成本为15万美元至20万美元左右,而一部国产影片的投入成本仅为国币5000元至2万元,[31] 国产电影的先天不足由此可见一斑。早期中国电影人却不畏艰难,努力通过对民间大众中广为流传的历史题材故事的挖掘,找到与境外电影的抗衡的文化资源,并最终在世界电影的谱系中,从无到有地创造出中国电影的历史。1921年,中国最早的电影刊物《影戏杂志》的编辑陆洁,从友人信中的“教习”二字的联想中,把“director”翻译为“导演”,并最终将这门新兴艺术命名为“电影”,从而使电影这一外来艺术在创作和批评上都实现了本土化。中国电影从1905年开始,就这样在经历了从短片到长片、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等诸种技术演变的同时,也不断以影像的方式,承载着中国人100年来的苦难与奋争、光荣和梦想,重构着民族历史的想象共同体。  注释: [1]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第91页。 [2] 程季华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1集,第13页。 [3] (英)马克· B · 索尔特著,肖欢容等译:《国际关系中的野蛮与文明》,新华出版社,2004版,第39页。 [4] 参见李道新著:《中国电影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5] 顾肯夫著:《影戏杂志·发刊词》,上海《影戏杂志》创刊号,1921年。 [6] 《商务印书馆为自制活动影片请准免税呈文》,《商务印书馆通讯录》,1919年5月号。 [7] 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1),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15页。 [8]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第63页。 [9] 徐卓华:《本公司成立小史》,《民粹特刊》第1期(《冰清玉洁》号),1926年7月,上海。 [10] 天一影片公司特刊《立地成佛》,1925年10月,上海。 [11] 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1),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第104页。 [12] 郑君里著:《现代中国电影史略》,转引自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第81页。 [13] 青萍文:《从武侠电影说到火烧红莲寺和水浒传》,《影戏生活》第1卷第3期,1931年1月,上海。 [14] 剑云文:《操守与诱惑》,《明星特刊·火烧红莲寺》号,明星影片公司1929年8月23日版。 [15] 范烟桥文:《明星影片公司年表》,《明星》半月刊第7卷第1期,1936年10月,上海。 [16] 剑云文:《操守与诱惑》,《明星特刊·火烧红莲寺》号,明星影片公司1929年8月23日版。 [17] 嫠莺文:《武侠片的结构问题》,《影戏生活》第1卷第28期,1931年7月,上海。 [18] 茅盾文:《封建的小市民文艺》,《东方杂志》第30卷3期,1933年2月1日版。 [19] 卢梦殊文:《新英雄主义》,《银星》1926年第4期,上海。 [20] 孙师毅文:《电影界的古装剧疯狂症》,《银星》1926年第3期,上海。 [21] 柯灵文:《试为“五四”和电影画一轮廓》,罗艺军主编《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第341页。 [22] 张石川文:《自我导演以来》,《明星》第1卷第3期,1935年5月16日上海版。 [23] 欧阳予倩文:《谈谈卜万苍》,《玉洁冰清》特刊,民新影片公司1926年7月1日版。 [24] 参见田汉文:《银色的梦》,载《银星》1927年第5期至第13期。 [25] 参见田汉文:《影事追还录》,载《中国电影》1958年6月号。 [26] 郑正秋文:《中国影戏的取材问题》,《明星公司特刊》第2期《小朋友》号,1925年。 [27] 梅雪俦、李泽源文:《导演的经过》,载《春闺梦里人》特刊,1925年9月长城画片公司出版。 [28] 张颐武文:《超越启蒙论与娱乐论》,《当代电影》2004年6期。 [29]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3页。 [30]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第87页。 [31] 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第114页。

上一页  [1] [2] [3] [4]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入世后我国英语媒体所面临的困境和战略思考

  • 下一篇文章:从新闻客观性看中美两国报纸如何报道对方国家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西洋影戏的本土化改造”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西洋影戏的本土化改造”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中国大陆的媒介分析之概况及特...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因特网及网站的...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2005年美国新闻...
  • ››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 ››浅论博客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
  • ››海外华人种群变化对华文媒体生态的...
  • ››媒介框架之预设判准效应与阅听人的...
  •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突...
  •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西洋影戏的本土化改造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