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开播与结束时——这个观众流动的“破口”处,具体分析观众的实际流向与流量;二来对节目播出过程中观众群是否稳定有所了解,进而深入节目细部,对其锁定观众的能力有一定把握。 仍以前例为例,A频道在21:30~22:00播出一档节目,考虑到节目前后广告对观众流动的影响,将整个时段划为三部分:开始前后5分钟(21:25~21:35)、播出中(21:35~21:55)、结束前后5分钟(21:55~22:05)。表2显示,通过对各竞争频道相对于A频道的观众流入、流出和净值(人数)分析,可以发现,在21:25~21:35,A频道的总流入量远大于总流出量,由竞争频道流入的观众较多,“入流”明显;在21:35~21:55,总流入量稍大于总流出量,但是观众的“入流”和“溢流”都比较明显;在21:55~22:05,总流出量大于总流入量,A频道的观众“溢流”相对显著。 稍加深入还可以发现,节目开始前后,由E、F频道流入的观众最多,换句话说,这一时段A频道成功地吸引了第一竞争集团的不少观众;节目进行中观众流动频繁,显示A频道在保持观众群稳定性方面还需要改进。节目播出中和结束时,流失的观众大多去了D频道和B频道,尤以前者为最。D频道是本地频道,与A频道性质相同,B频道则是以娱乐性节目见长的非本地频道。可见,这一时段A频道在吸引部分观众“入流”的同时,也损失了一部分观众,尤其是在节目结束时,流失更多,其中同质性的D频道竞争力不可小觑。 表2 A频道及其竞争频道的观众流动情况(21:25~22:05) (单位:千人) 流入时段A频道B频道C频道D频道E频道F频道21:25-21:3522514803821:35-21:55473348597021:55-22:0524313104 流出 A频道B频道C频道D频道E频道F频道21:25-21:35154166621:35-21:55721572333321:55-22:0519429168 净值 A频道B频道C频道D频道E频道F频道21:25-21:3571-2743221:35-21:55-2518-24263721:55-22:055-1-16-6-4注:净值=流入-流出,数值表示流动人数。 至于“顺流”观众的情况,不妨采用观众重复率(又称观众重叠率)来分析,即本频道内相邻节目的观众重复程度,目的是考察频道保持观众的能力,后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频道的竞争力,这也是竞争性收视分析中日益突出的一环。 例如,A频道在午间时段开设了两档非虚构类栏目,由于比较好地把握了午间时段观众的收视兴趣,两栏目收视率均高于此前该频道同一时段的节目,开创了一个新的午间时段收视高峰。另外,经过分析发现,由于两栏目之间的差异性相对来说不算太大,观众群的同质性较高,前一档栏目的观众中有80%的观众接着观看了后一档栏目,观众重复率高达80%。换句话说,此一时段A频道绝大部分观众在本频道内“顺流”,该频道锁定观众群的能力较强。 在分析节目保持观众群的能力时,亦可采用同样方法,考察节目前后部分观众的重复程度。 三、观众构成分析 前述占有率分析和观众流动分析,主要是对观众群“量”的把握,事实上,在进行这些分析时,往往离不开对观众群“质”的把握,即观众构成分析。观众构成分析也称为观众群特征分析,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等指标。 对观众在不同频道之间的流动状况进行分析后,接下来自然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被竞争对手“抢去”的是什么样的观众?从竞争频道中“夺来”的又是怎样的观众?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分析观众群特征便必不可少。通过对流动观众具体而微观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频道(栏目)之间的竞争取向和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观众构成分析是对观众流动分析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比如,通过流动分析我们发现,在21:30~22:00及其前后时段,A频道流入了一些观众,也流失了一部分观众。那么,这些观众的特征是怎样的呢?我们试以性别指标为例,看看21:30前后和22:00前后时段上,A频道观众构成的变化。 表3 A频道观众的性别构成变化(%) 目标观众21:25~ 21:3021:30~ 21:3521:30前后观众 构成差异21:55~ 22:0022:00~ 22:0522:00前后观众 构成差异男性52.250.6-1.650.953.52.6女性47.849.41.649.146.5-2.6表3显示21:30前后和22:00前后时段上A频道观众构成在性别上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在性别上,21:30后,男性减少,女性相对增多;22:00后,女性减少,男性有所增加。 上述比较主要基于观众构成的百分比,反映的是一种相对变化情况。为了更直观地了解不同观众的动态,还可以直接比较在某一时间点前后目标观众收视率的差异。比如,我们可以考察21:30前后和22:00前后时段上,A频道男性观众与女性观众收视率的变化。 表4 A频道目标观众收视率变化(%) 目标观众21:25~ 21:3021:30~ 21:3521:30前后观众 收视率变化21:55~ 22:0022:00~ 22:0522:00前后观众 收视率变化男性3.22.9-0.32.73.10.4女性3.13.20.12.82.5-0.3由表4可知,21:30前后,男性观众收视率下降了0.3个百分点,女性观众收视率则上升了0.1个百分点,流失观众以男性为主;在22:00前后,男性观众收视率上升了0.4个百分点,女性观众则下降了0.3个百分点,男性观众流入较多。 观众构成由多种人口统计指标来表征,对这些指标的分析,或许各有侧重,繁简不同,但大抵可以遵循基本一致的路径来操作。 四、节目类型分析 按照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观点,观众具有积极、主动、工具性收看电视的一面,为了实现自己收视需求的满足,观众会对各种节目类型或内容作出一定选择,表现为在不同频道和节目之间的游走和移动。 本文所谓节目类型,泛指节目内容类别及相应的样式。北京广播学院“世纪之交中国城镇电视观众需求变化及其对策”曾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在23类电视节目中,新闻、影视剧、综艺娱乐、体育竞赛等节目,是观众最喜爱的几类节目 [4]。不同节目类型对观众的吸引力不同,竞争力也不一样。对节目类型进行分析,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此前进行的一系列量化分析的有益补充,也是竞争性收视分析的必要环节。 比如,已知某一频道观众在一定时段内的流向与流量分布,我们可以继续考察观众所“流入”频道相应的节目类型,据此分析和推测观众流动现象背后的原因,进一步深化对各频道(栏目)争夺观众的特点与规律的研究。 举例来说,表2“A频道及其竞争频道的观众流动情况”显示,在北京市场上,21:25~22:05时段,观众较多地由A频道“溢流”到B频道和D频道。分析此一时段B、D两频道的节目类型,B频道主要是音乐、体育和专题片;D频道虽然与A频道性质相同,但此一时段的节目类型以娱乐性的戏剧、音乐为主。可见,在此一时段,B、D频道的这些节目类型对观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当然,节目质量因素也不应忽视。 五、节目编排与竞争策略分析 节目编排是指按照观众收视规律和频道(节目)定位的要求,将各种类型的节目依时间顺序进行系统的排列和组合,并形成排期表。节目编排是一项创造性活动,任何频道(节目)要想取得竞争优势,除了在节目内容上下功夫外,科学合理的节目编排是决定其胜负的关键。 节目编排也是频道(节目)竞争策略的重要体现。竞争策略,通常是指从战略角度分析竞争状况,并在战术上对排兵布阵作出策划和安排。就此而言,分析和评判频道(节目)的竞争策略,离不开对节目编排的考察;而改进旧的节目编排,制定新的编排计划,亦需要竞争策略“共谋”。 上例中,A频道在晚间21:00与22:00各有一档新闻节目,两档节目之间另安排了一档节目,类型不固定。这意味着两档节目之间存在一定的“异质间隙”,而且节目缺乏连续性,不利于培养观众的收视习惯,反观竞争对手,这一时段大多安排娱乐性、连惯性较强的节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