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不理想。从“产业”的角度来看,网络经营如果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既不属于电信,也不属于广电,应该是属于投资者的,现有的基础可以作价,未来的发展可以投资,谁投资,谁得益。站在利益集团的立场上用行政手段划分势力范围,结果就是楚河汉界,相互制约:广电不能经营骨干网,邮电不能经营城市网,你做你的电信,我做我的节目,最后,市场还是得不到充分发育。回顾中国许多产业的发展滞后,最大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千方百计维护既得利益的诸侯经济。 值得注意的是,广电的有线网络自身经营和整合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同样也是“诸侯割据”的困扰。网络经营的效益在于“规模优势”,城市与城市之间和省与省之间的联网的成败,决定了广电网的市场价值。然而,无论是城市网还是省级网,都已经成为当地所有者的聚宝盘,如何说服当地的诸侯,实现全国的联网成为考验广电高层管理才能的试金石。 网络经营其实潜伏着种种可能,关键是看决策者用什么样的思路操刀。站在利益集团的立场,只能回复当年胶着的状态,结局是两败俱伤。解决问题同样只能用产业化的思路。把网络置身于产业的位置,各方通过投资获益。网络市场现在还在一个发育过程,本身就需要吸收大量资金,而吸收资金的前提条件,就必须自身是一个进出自由、方便经营的领域。我们在许多场合说过,所谓产业化,现在要解决的就是经营空间和经营资金的问题(9)。 二,关于第二个动向:诸台合并。 随网台分营,大量频道的出现,必然对现有的广电系统的经营格局产生极大的冲击,而作为一种政策回应,在“网台分营”之后是组织建制的重构:广播与电视、有线与无线的诸台合并。 20年来随“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深入,广电系统建立了一个自己的经营系统,而这个经营系统有两个引人注目的“基座”(也可以称为原则、方针之类)。第一个基座,我们不妨把它称之为“低成本运营的资源共享原则”,例如,网台合一,这是一个资源共享的产物;再如,全国新闻联播,这是典型的信息共享产物。第二个基座,就是“频道资源的‘稀缺性’原则”。广电系统严格的频道审批和管理盖源于此,并由此形成了形成了局-台-频道的金字塔组织建制。 “网台分离”,势必抽走了“低成本运营的资源共享原则”,低成本就变成了“有成本”或者“高成本”,“共享”就向“利益分享”过渡。“网”和“台”在经营上的冲突就会凸现,因为网络需要大量频道的使用和租赁才能生存,这无疑给“频道资源稀缺”拉开了一道口子。其实,从国际电视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先是“频道资源稀缺”的改变,才发生“网络与频道”的分离。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频道资源稀缺”的改变为“频道资源富裕”,因而导致了整个电波市场结构性的改变。 针对这样的变化,按一般的产业发展思路行事,可能会积极寻找产业发育与社会规制之间的平衡点,修订原来的频道管理法规,适当开放部分的频道,吸纳社会力量开拓频道资源。然而,广电系统则祭出了“诸台合并”这种具有强烈行政色彩的政策。 “诸台合并”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的解释是依然承接产业发展的思路,合并的目的在于压缩臃肿的“局-台”行政机构,为发展频道腾出空间;第二种的解释是出于行政组织的计算,优化资源为名,“平王削藩”为实。 中国的电视经营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个体独立型”,用业内的术语就是“台独倾向”或称“强台弱局”,早年的中央电视台最为典型。搬离广播局大楼,独立发展,自成一体,数年间滚动成一个“世界大台”;另一种类型就是“群体统合型”,或称“强局弱台”,局为统领,台为傀儡,人财物大权在握,不但承担节目,而且负责投资,在这方面,无锡广电系统的管理可以说是一个代表,因而也就有了“无锡模式”之说(10)。广电系统的有线电视发展,可以说是毫无章法,与无线台捆绑者有之,与无线台分庭抗礼者也有之。作为广电系统的高层,当然是赞成“强局弱台”,反对“台独倾向”,统合力量,平整山头一直是历届高层组织管理的重中之重。然而,在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之外,还有没有别的不可明说的因素呢?有这么一种推测可作参考。所谓“诸台合并”,最直接的受惠者是广电总局和诸省局行政机构,而动机其实也出自总局为将来计。去年国家政府机构调整,广电部几乎被撤销,经过许多努力,由“部”演变为“总局”,聪明人都知道,这样的机构寿命不会太长,所以,有必要为将来的生存开辟一条道路。将广播这类弱势媒介捆绑进来,算经济帐毫无意义,关键是三台合并,势必产生组织建制的重构,原来的台级自然下降,厅局也就成为统领,这可以称其为“平王”之计。而对于有线台,“合并” 可以除去独立扰事之徒,壮大自身力量,这又可以称其为“削藩”之举。所谓“诸台合并”是不是隐藏着这种考虑呢?看官不妨拭目以待。 三,关于第三个动向:结束四级办台。 有人说,四级办台可以是中国广播电视大干快上的结果,当年是说办就办,各种小台蜂拥而至,成为“长官行政意志”的一个笑柄。然而,也有人认为,这是广播事业发展的象征。后一种说法,以官方文件居多。客观地说,对于所谓“四级办台”,业内依旧是毁誉参半,然而,到了今天,一道命令下来,说停就停,且出自官方,这难免引发人们的议论纷纭,飞短流长。其实,我们所要关注的是动向有两点,其一,出于何种原因停止四级办台;其二,这种政策的实施,会带来什么样市场损益。 就停止四级办台的理由来看,不外乎是以下几点: 强化管理,“治散治滥”,这是比较直接的动因。数年来,地方的小型电视台出于利益驱动,在内容的播放和广告经营问题上漏洞百出,所以,在三年前的广电部上层就有“治散治乱,深化改革”一说(11); 规模经营,优化资源,这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国电视台众多而规模过小,在业内就有许多的议论。随经济环境的恶劣,在经济落后地区电视台不但不能为经济增长作贡献,反而成为负担,这也是砍掉小台的动因之一。 从改革的政策思路而言,这其实也是“平王削藩”的一个伸延。既然大思路要假借行政命令“平王削藩”,那么,自然没有理由让那些无足轻重的“小台小藩”放任自流。削大藩同时也削小藩,也就顺理成章。 对于这个政策,目前议论的中心还是停留在该不该砍,如何砍的问题上。反对者通常以“不能一刀切”和“经济发展”的说辞进行抵抗,然而,估计动摇不了广电系统对地方小台的“治散治滥”的决心。1997年,中国的电视台共有923座,然而,到了1998年,只有347座,一年之间减少了576座(12),事实上,在82号文之前,削藩已经开始了。 在媒介经营领域,去年年底报业的一个动向值得我们注意,一些部位报纸杂志也在收编之中。这与停止四级办台的思路如出一辙,政策的核心依然还是“治散治滥”。出于统一宣传口径来“治散治滥”,这可以看成是宣传管理部门的例行措施,然而,今天出台的这个政策,落脚点不只是统一宣传口径,而在于扩大经营规模,为媒介集团出台扫平道路。对于“规模欲望”泛滥的媒介经营层来说,如果有一种政策,既可以统一口径(治滥)又可以扩大规模(治散),管理层当然会不遗余力实行。问题是,规模的扩大化与竞争力的提升有些时候是有关系的,但是,很多场合是没有关系的。盲目地扩大规模,增加的可能只是包袱而不是竞争的实力。年前几个报业集团的成立至今未有理想的结果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是其一;其二,削藩之后,必然出现一个市场真空,产生出一系列诸如人员处理、组织收编等等问题。这对于广电系统来说,既有风险也是机会。关键要看,削藩的程度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