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中国新闻界的一个金牌专栏,一方面靠央视的公信度权威,另一方面就是靠其形象的吸引力、冲击力,常常一两个画面胜过千言万语,把难以言说的事实表现得清楚明白,为了实现有效传播,我们要把形象化引入新闻评论写作中来。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政论家胡乔木在《要加强地方报纸的评论工作》中说:“形象的思维是回忆、想象,逻辑的思维是判断、推理。艺术家靠形象的思维,科学家靠逻辑的思维。我们报纸工作人员不是艺术家,也不是科学家,不是写小说,也不是写科学论文,而是面对着广大的群众说话,写的是有关当前问题的评论,所以就要两样都有点——既要有形象的思维,又要有逻辑的思维;既要有抽象的说理,又要有具体的形象。” 如果作者能在言论中寥寥几笔勾勒一两个形象,或者在篇中加“故事”,寓理于事,顺事成理,就可使评论满篇生辉,增千钧力,使受众在阅读过程中获得道理、知识、情趣等多种启迪和愉悦。 请看2003年5月2日《新民晚报》发表的评论《国旗分外红》中的两节文字: 出租车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上海的出租车上几乎都出现了五星红旗;鲜艳的国旗很快也在众多的私家车上出现,商店、小巴,甚至于工地……那一片特殊的红色,染遍了整座城市。 ……双休日,孩子手里的气球变成了一面小小的国旗;上班族的西服上,一枚鲜红的国旗胸针格外引人注目;办公室的案头,精致的国旗与家人的照片并排而立;特殊的日子里,巨幅国旗自大厦顶端悬挂而下…… 形象思维通俗地说,就是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把它生动活泼地描摹出来,使之具有可感性。上面寥寥几笔勾勒的各个红旗画面,有力地表现了非典时期全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评论中形象思维用得好,可使艰深的理论通俗化,把事物复杂的关系形象化,其感染力胜过逻辑的说服力。再如《中国主权不容侵犯》 ,为了说明中国人民的感情不可侮,中国的主权不容侵犯,针对美方的霸道行径,连用三个比喻说理:“中国领土绝不是哪家军队随便溜达的‘后花园’,中国领海绝不是哪家舰船随便游弋的‘游泳池’,中国领空绝不是哪家军用飞机随便进出的‘空中走廊’。”一个严肃的论题竟然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其感染力胜过多少逻辑的说服力! 我曾在专著《艺术与创新》中写道:“文字新闻中的视觉形象,是当前与电视,广播新闻竞争的强有力的‘武器’。” 报刊新闻评论面对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的严峻挑战,单靠逻辑思维的说理论述是难以满足新形势的需要,难以满足群众化的需求,在新闻评论中重视形象思维,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在渗透力上下功夫,可大大地提高传播效果。 注释: 1《广州日报》2005年3月31日“今日时评” 2《人民日报》2005年6月9日“人民时评” 3《人民日报》2005年6月10日“人民时评” 4 2005年1月18日 5 皮树义 施明慎 潘岗《人民日报》2003年5月8日 6 张帆《科技日报》2003年8月29日 7 李万寅《长沙晚报》2003年2月16日 8 毕政《吉林日报》2002年12月31日 9 杜时国 李迎春《河南日报》 2001年4月6日 10 古平《人民日报》2003年3月11日“国际评论” 11 石国本《人民日报》2005年3月31日“不吐不快” 12 郭振业《人民日报》2005年3月29日“金台随感” 13 耿福全《人民日报》2005年4月5日“今日谈” 14 陈芳丛 峰谭浩《人民日报》2005年4月6日“法制纵横” 15 吴龙贵《人民日报》2005年1月18日“读者论坛” 16 士心《人民日报》2005年1月17日“时代热评” 17 吴兴人《人民日报》2004年6月10日“人民论坛” 18 姜云宵 周广路《人民日报》2005年3月29日“时代热评” 19 钟文《人民日报》2005年3月31日“体坛走笔” 20 江南客 《人民日报》2005年4月4日“人民论坛” 22 士心《人民日报》2005年3月29日“今观察” 23 周文斌《光明日报》2005年6月30日“科技时评” 24 《胡乔木文集》第3卷19页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25 刘格文等 《解放军报》2001年4月6日 36 韩炼 《艺术与创新》第17页 广州出版社 1997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