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兼与童兵先生商榷      ★★★ 【字体: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兼与童兵先生商榷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53:42   点击数:[]    

对现时表达者来说,其损失至多是为下一个现时表达者腾出表达空间的损失,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自己不过是如水流的兵。危机危及的是表述的方式和内容,是那个所谓“铁”打的“营盘”和受众。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看看中国文化这个“营盘”情形如何?不消多说。受众如何?也不消多说。难道真的就有“脱离了重心引力”的小白鼠甲的存在?事实上,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概括:发展“此在”的诱惑下,使得落后的东方集体出走,排队上了滑道,并由此开始了和小白鼠乙类似的历程和焦虑。某种虚无的“领航员”将岸边的观赏石舫撬起来,引导大家上船,任凭双方不断努力——挥旗子、打手势、喊话、威胁、利诱、轰炸,最终成效的性价比不高,石舫出海的刹那就意味着某种不归路。看看阿根廷的改革,再换个角度来看看东欧国家变化的历程,或许对不管是小白鼠还是石舫的寓意就很明了了。不同的语境(甚至有时可能类似水与火的冲突)努力创造或走进一个家,但最终并没有家的感觉,凸显的却是焦虑和恐惧。从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社会就在呼唤着对话、对话。但从目前来看,对话的结果又如何?双双出走!于是,表述的危机凸现对话的危险。怎么办?不是关门,而是让对话双方自查自己的偏狭与疏狂。 六、跨文化传播学在中国的问题和思考 童先生在文中第三部分“积极探索跨文化传播的规律”中,列举了西方国家传播优势的一系列数字后,说, “西方发达国家的这种明显优势,除了它们拥有雄厚的资金外,把跨文化传播作为一门学问,重视发现和驾驭跨文化传播的规律,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童先生对国内跨文化传播学界的殷殷期待见于笔端。但把“跨文化传播作为一门学问”提升到促成西方明显的传播优势的位置上,似乎将学者的作用过于拔高了。此问题可忽略不计,童先生主要是想说明,“要想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有根本的改变,必须先做一番相关的学识启蒙和教化工作。 因为,“中国既没有西方国家这样大规模的跨文化传播活动,也没有在学术研究中达到西方业已达到的程度。” 童先生所谓的“西方这样大规模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指的是“二战”以后西方文化在东方的扩张,还是“二战”前近300多年的西方对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的殖民活动?实际上,不管指的是前者还是后者,这些所谓的跨文化传播活动都体现出了殖民主义的历史逻辑。“二战”以后的美国继承了前宗主国法国和英国的殖民主义衣钵,在世界范围内推行的是文化的新殖民主义。从古典东方学到现代东方学到当代东方学的变迁本身就是从殖民主义到后殖民主义或文化新殖民主义的变迁18 ,其中贯穿的自然也是跨文化传播的“大规模活动”。从学科发展来说,作为跨文化传播学起源的人类学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滋生出来。 我们知道,人类学至少在它的早期历史中,首先在作为殖民主义扩张时代的产物而存在,并在某种程度上服务于殖民当局的政治统治。因此,人类学的概念范畴与理论体系,最初只是以西方的学科分化及其发展实践为出发点的,其中自然代有不少欧美中心主义的非科学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学最初只是以文明自居的人类学家对于异民族与异文化即所谓“野蛮”的认识。不过,人类学在它以后的发展中毕竟逐步地具备了某种作为异义申述之学的属性,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开始把他们的研究作为使西方文明相对化的手段,新大陆的发现,人类及其文化多样性的昭然若揭,都不可避免地在西方世界的各种思潮中激发了“自我认识”的热情。于是,不仅整个西方的思想界都从人类学中汲取了不可多得的滋养,而且,“文明”人也在人类学的实践中不断致力于自我的反省19 。 已经有诸多学者论述了“二战”后美国对占领地区的民族政策的结果导致了对跨文化传播的关注,最终学者的研究产生了跨文化传播学。也就是说,人类学,更具体说,是文化人类学构成跨文化传播学的直接理论渊源。美国的跨文化传播学就是这样从文化人类学出发进行的研究和实践的结果。驻扎在缅甸的美军人手一册本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小册子,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刀》也是服从于二战后对日本的控制的结晶。 但作为传播学的一个研究方向或领域的跨文化传播学在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界,却出现了两个“脱离”:对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的引进脱离该理论在美国产生的人类学背景,除了进行断章取义的观点的论述和逻辑的推演外,更多的注重传播学理的探讨和传播技巧;对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的现实运用脱离中国的具体实际,出现了将跨文化传播的一些理论运用于中国时的削足适履现象。两头的脱离就把处于中间的跨文化传播学悬置了起来,成了空中楼阁。以致于有人会问:这个四不像的所谓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应该是童先生所谓的“学识的教化和启蒙”?实际上,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需要来自传播学和其他领域的学者共同作很多的前提工作。我们认为,首先就是针对上述两个“脱离”的两个“回归”。 第一个回归,就是在讲授和研究跨文化传播学的时候,明确地将它置放到二战以后美国的国际政策背景以及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背景下面去阐释,将这两个背景的关系以及后来跨文化传播学从文化人类学出发的演变说清楚。这个演变就包括将它介绍到中国来的理论和现实的延伸。美国的跨文化传播学讲的是西方文化如何“跨”东方文化或其他文化的,如何将西方文化输送到东方,其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关注和研究所有的目的也基本上都指向这个最终目标。征服、同化、殖民(领土殖民、文化殖民)。也许这些目的都有了更艺术的表述,比如博爱、民主和自由等,但再艺术的表述都无法掩盖的是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下的少数人对多数人的自由、民主和施舍性的博爱以及忍耐性的博爱等实质。由于世界工业化和文化的多样性现实,这样的目标现在也被分解到各个领域,比如跨文化的商业谈判,跨文化的电影产品推广等,在各个细节的分支上被客观化的同时,跨文化传播整体上的征服性就被虚拟化,以致被忽略。在很多时候甚至出现了“反制”现象:在西方文化跨东方的同时,东方文化也要努力去跨西方,在西方化的旁边也要打出一个红通通的东方化的世界。这些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思想本身就已经被殖民主义所充分地使用,一直到现在还被来自各个领域,包括民族、种族、性别等的专家所不断地批判,具体化为欧洲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男权主义等。 简而言之,跨文化传播学的起源是带有极大的殖民主义色彩的文化人类学,在将它介绍到中国的时候,需要将其文化人类学理论背景讲清楚的同时,还要将其殖民主义色彩揭示出来,并要在这样的过程中规避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在东方学的旁边再树立一个西方学之对应,违背跨文化传播学的基本目标:促进各种文化的相互了解、理解和平等交流。 第二个回归,就是要让跨文化传播学这个“外来的和尚”念本土的“经”。在大力介绍西方的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并非没有自己的跨文化传播学。首先,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跨文化传播的事例,比如汉代张骞、班超通使西域、唐玄奘游学印度写作《大唐西域记》、明代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写了《瀛涯胜览》,费信写了《星槎胜览》,巩珍写了《西洋蕃国志》等20 。到了清朝,一批政府派出的外交使节,如志刚、郭嵩焘、黎庶昌、曾纪泽、薛福成等;一批考察外国政治、法律的专使,如戴鸿慈、载泽等;一批政治人士和旅行家,如王韬、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邓小平等都先后到了西欧各国或美洲各国或日本。除了这些为了外交和学习的目标的跨文化活动外,还有诸如丝绸之路等商业活动,以及成吉思汗、鸦片战争等的战争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我国副省级市电台新闻频率的节目编排策略研究:深圳、沈阳与青岛新闻频率案例剖析

  • 下一篇文章:新闻生产的时效、利润与制度选择:对美国新闻业私营企业制度的经济学阐释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兼与童兵先生商榷”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兼与童兵先生商榷”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中国大陆的媒介分析之概况及特...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因特网及网站的...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2005年美国新闻...
  • ››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 ››浅论博客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
  • ››海外华人种群变化对华文媒体生态的...
  • ››媒介框架之预设判准效应与阅听人的...
  •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突...
  •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兼...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