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页)在他们眼中,新闻客观性既是宏观理论,又是微观实践;既是渗透到新闻体制、新闻理论、新闻伦理到新闻采写编排各个领域的一种职业精神,又是一种文化形式和一套高度程式化了的操作性很强的程序。10 上述五个角度是互相依存、难以分割的。前两个角度的共同点在于,把新闻真实视为新闻客观性的理念之一。真实是客观性首当其冲的要素,而“真实地反映世界”也是有可能实现的。第三与第四个角度的共同点则在于,把新闻客观性看作一种形式、结构,包括新闻采编的形式、新闻机构的结构(譬如广告部门与编辑部门不得混岗等)。第五个角度则表明,两位作者并没有忘记受众一方,新闻客观性往往成为受众在批判记者或新闻报道存在偏见时所采用的标准,这种标准兼有客观性理念与客观性形式的意味。因而,倘若允许我们用一句比较简洁的话来概括《维系民主》对新闻客观性的解释,那便是:客观性是真实与客观形式的统一。换句话说,作为形式的客观报道与作为客观性理念之一的真实性要求,是新闻客观性问题的两个大的方面。11 我们以往探讨新闻客观性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即在新闻客观性的理念与形式之间各执一端。然而实践的结果却显示,无论执哪一端,虽然从一方面看都有些道理,但毕竟失于片面。譬如,客观性的形式很有可能为有意操纵新闻的人们,尤其是那些有权势的新闻来源者提供操纵通途,使记者们无法公开揭露这种操纵,反而致使真实性原则被肆意践踏。记者的脑力劳动被异化了。(34页)但是,与此相反,一味追求客观性的理念,忽略客观性的形式,更成问题。正如康德(Kant)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的那样:“惟有依赖于这形式,才有那种愉悦。”12 我们也可以说:惟有依赖于这形式,才有那种客观性。丹尼斯(E.E.Dennis)曾明确指出:“客观性仅仅是一种表述信息的方式方法。……如果记者遵循系统决策的程序,不偏不倚并非他们现在力所不及。”13 就目前我国新闻业现状而言,客观性的形式不是太多了,而是还不够。譬如,编辑部门与广告、发行或经营部门混岗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这就说明我们国家新闻机构的形式还不够健全。形式上如果有漏洞,即使再强调“记者编辑不得从事广告或其他经营活动”14 ,问题还是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再如,作为新闻职业规范之一的“更正与答辩”,多数报纸没有为其设置栏目。没有“更正”,怎么谈得上“不固执己见”?没有“答辩”,怎么谈得上“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公平的应答机会”?由是观之,比起我们以往对新闻客观性的理解,《维系民主》对于新闻客观性的理解恐怕要科学些、全面些,因而也更有说服力。 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维系民主》的后半部分在更深入的层面(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对新闻客观性的进步意义与局限性展开了鞭辟入里的论述,这是该书更为精彩而发人深省的部分。作者指出,客观性自身带有典型的保守主义倾向,“新闻部门大都乐意接受和传播那些事实——事实的有效陈说,而这些事实是由权威新闻来源制造和提供的,而且与社会各界的共同理解一致。”(112页)何况,新闻业再如何客观,它也必然要臣服于商业主义、自由民主或其他什么东西,新闻业是不能选择不要原则的,它只能选择它的原则是否被公开承认。(186页)也就是说,纯粹的客观只能在形式上做到,不存在内在的“纯客观”。 新闻客观性是新闻学界耳熟能详的范畴和概念,“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一度被列入《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第五条(不知为什么,1997年第二次修订时把这条修订掉了,没有做任何解释,也没有人提出质疑)。在人们普遍认可之时,这个范畴的内涵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与讨论,而这种讨论确立新闻职业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哈克特与赵月枝合著的《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或许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深入思考这个问题的道路。该书把新闻客观性作为体制性问题来研究,它的意义正如作者所说:“希望通过对该体制的基本要素的确定,能对历史性的比较分析与新闻传媒系统民主化的政治策略大有裨益。”(序言18页)我们也认为,该书独到的见解及大量的事例,成功地阐释了一种系统的关于新闻客观性的理念。它的中文译本的出版,对我国新闻理论的研究,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注释: 1 郭镇之《“客观新闻学”》,《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第4期。 2 陶涵主编《世界十国新闻史纲要》,文津出版社,1989年,8页。 3 Nick Stevenson,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edia,Pearson,1999,p96。 4 丹尼斯、梅里尔《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100页。 5 这几个新闻学名词,翻译不大一致。本文采用的是《维系民主》的翻译方法。其中advocacy journalism有时被翻译为鼓吹式新闻或提倡式新闻;critical journalism有时则被翻译为挑剔性新闻。 6 郭镇之《“客观新闻学”》,《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第4期。 7 当然,市场逻辑与新闻客观性的关系需要辩证来看。大约一个世纪以前,因市场逻辑而产生了客观性体制,但是现在两者正在分离之中。可参见该书第146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90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9 这些技术标准包括:使用引号标示出特点概念;对观点追根溯源;以恰当的顺序和格式构建信息;表达出双方或所有主要方在政治问题上的观点;遵循通行的有关体面和良好品位的标准。这些标准使新闻客观性成为一种有着独特技术准则及实践规则的“文化形式”。可参见该书第24页。 10 譬如,丹尼斯曾引用编辑罗纳德•比尔(R.Buel)的思想框架来说明这种程序是如何操作的:1、资料分配,为什么值得报道;2、资料收集,什么时候收集到了足够的信息;3、资料评估,什么重要到可被放入新闻中;4、资料写作,使用什么词语和形象;5、资料编辑,什么新闻应该有一个大标题并出现在头版上。可参见丹尼斯等,《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第三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109页。 11 陈力丹《新闻的客观性——真实与客观形式的统一》,《新闻记者》1999年第9期。 12 康德《判断力批判》175页,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 丹尼斯、梅里尔《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第110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4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1991年1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会通过,1994、1997年有两次修订。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