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10%左右的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04年我国消费支出中的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城镇居民增长10.5%,农村居民增长5%。有闲、有钱,中国的休闲会革命的,这又必然反作用于工作。闲不能老样子,忙也不能老样子,我们将有一场忙闲革命。 忙闲革命,就要跳出休闲谈休闲。把休闲报道扩展开,报道中国人的忙与闲,报道中国人生活的基本变化。这问题太大,只举个眼前的小例子,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各种迹象表明,近几年,黄金周的“成色”在下降,因为旅游日益大众化、普及化,中国有13亿人口,假设100个人中有1个人出游,就是1千3百万。无论怎么加盖宾馆、新修道路、扩建景点,也无法满足这1千3百万人的“大游行”!长假的集中消费实际降低了资源的使用率。何况,这也使长假期间景点拥挤不堪,平时则冷冷清清,旅游资源不足与闲置并存。专家已在讨论解决的办法是调整“休假结构”,变集中休假为分散休假。具体方法有三:一是分行业分批休假;二是分地域分批休假;三是自由式,只管国家法定的休假天数,何时休假则由个人提出申请,单位根据情况安排。⑧——这是个多好的研究性专题报道题材! 报道这类题材,休闲报道已经同其他报道结合起来,休闲视角拉动或刷新了一大批报道领域。推而广之,忙闲革命,闲要对接于忙:休闲的身心完善,休闲的拉动内需,休闲业创造的就业机会与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忙要对接于闲:减轻工作压力,增加工作满意,提高城乡人居或社区环境的幸福指数……这是中国式休闲,也是中国式发展,也是中国的忙闲革命。纪录这场革命,是历史中不可多得的机会;报道者又是参与者,更加不可多得…… 说过帮闲的四条途径,忙里偷闲上了“2006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官方网站”,隔着显示屏,仍感到那里冲来的股股热浪。这场盛会,是推动中国休闲热的第一波;下一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再下一波,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站在2010年回首2006年,我们会发现,休闲,是中国变化最迅猛的几大领域之一。变动产生新闻,且模仿吴海民先生的表述:报业的机遇提前来到了!这不仅是报业的机遇,也是整个传媒业的机遇——谁说报业到了冬天?! 注 释: ①转引自孙海植等:《休闲学》,99~100页,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②威廉·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13~14、33页,华夏出版社,2006 ③转引自注1,6页 ④同注2,3、5页 ⑤张立伟:《新闻纸也是体验纸》,载《新闻记者》2005(3) ⑥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22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⑦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65~85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⑧黄巧灵:《休闲改变中国——四天工作制营造和谐社会》,130~13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