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和网络的作用非常突出,有40%的新进入者是通过这两者来知晓的。 超女旋涡形成的基本顺序是:从女性发展到男性,从单一的电视传播发展到电视、人际、网络等的多渠道传播。人际传播和网络成为了这场媒介旋涡的两个重要的共谋者。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大戏中,报纸、广播、杂志三大传统的大众媒介在第一次信息传递上的弱势。虽然这些媒介也都在大力的介入,但其在这方面发挥的传播作用与人际传播和网络相比有明显的差距,与居于中心的电视相比更是显得非常的微弱。 电视、网络两者的一个重要传播特点是性别选择的差异。电视对女性有非常强的传播效果,总体有74.02%的女性是通过电视来知道超女的,男性的这一比例只有五成多一点。随着赛程的推进,男性通过网络来知道超女的比例越来越高,在进入2005年决赛期间,男性有三成是通过网络来知晓超女的,加上人际传播的十七个百分点,超出了电视的比例;而女性只有十二个百分点,电视却仍然有近六成的比例。 二、超女旋涡形成的标志就是受众群体产生了反应。这种反应从三个层面上看。第一是最核心的层面,就是卷入的狂热分子——拉过票和投过票的人,本次调查发现这两者的比例分别都在总体的十个百分点内。虽然比例不高,但这些群体起到了带动和烘托气氛的作用,他们影响了四分之一的人被拉过票。第二个层面的视角是产生了行为的超女受众,在总的比例中有三成这样的人,他们向别人推荐过超女。第三个层面是情感方面的喜欢情况,总体中有六成的人表示有喜欢的超女。 三、对于超女的传播效果,从“青春时尚”和“可看有益”两个角度来看的话,超女主要在“青春时尚”方面基本是正面的评价,偏向具体的指标:充满青春朝气的、合乎时尚的、锐意创新的、个性鲜明的、有声有色等方面。而在“可看有益”方面基本是负面的评价,偏向具体的指标:可看可不看的、看后收益很少、作秀的、肤浅的、离自己很远的。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许多学者认为平民性、接近性是超女成功的一大关键要素是值得怀疑的, 至少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大学生更多地感到超女是离自己更远的,是作秀的、肤浅的。虽然超女的多数都是在读大学生,但大学生受众群体并没有感到这是离自己近的节目,而是与一般的电视娱乐节目一样是有距离的。也就是说,超女的本质还是一档娱乐节目,一档造星节目,只是这档节目与其他节目相比较,更多的展示了青春朝气、时尚个性,这点才是超女真正的内涵。 注释: [1] 数据来源转自《南方都市报》2005年8月30日。 [2] 参见(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46页。 [3] 转自中国新闻网《超女决战15日开打 两超女夺冠呼声最高》,2005年07月11日。 [4] 吴志翔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载《中国青年》,2005年10月20日。 [5] 吴拓邦《经济观察报》,2005年8月29日。 [6] 转自《板起脸来说“超女”》,《南方周末》,2005年8月25。 [7] 转自《京华时报》2005年7月20日报道《名嘴倡议抵制娱乐节目低俗化》,记者赵楠楠。 [8] 喻国明,载《一场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反动》一文中,《新京报》,2005年8月22日。 [9] 转自《板起脸来说“超女”》,《南方周末》,2005年8月25。 [10] 转自《中国新闻周刊》的《大众流行文化与价值重构》一文, 2005年10月4日。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