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都采用这种“亲”的问候语,认为如果自己不采用,在心理上恐影响自家店面的生意。于是哪怕自己觉得“肉麻”或“恶心”,在严酷的网络商业竞争现实面前,也顾不得是否妥当,跟风已成必然,造成了面对前来咨询的顾客开口闭口都是“亲”,让人无所适从的局面。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的网络购物顾客(尤以男性居多)并不喜欢这种“被亲昵”的方式,这种单方面的“魔弹”攻势,很容易让人产生心理不适的反弹行为。但迫于淘宝用语的大环境与交流信息渠道的有限,卖家本着礼多人不怪的心态,对买家轮番进行情感轰炸,而全然不管顾客是否选择接受,这必然对真诚购物的顾客心理是一种相当沉重的负担与情绪压抑,由此所导致的消费态度向反方向转变的可能性加大,最终增加的仍然是公平交易成本,从而损害了传播主体商家的根本利益。
注释:
①戴元光:《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4页。
②黑格尔著,贺麟等译:《精神现象学(上卷)》,1981年版,第37页。
③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④《网络欺诈犯罪涉嫌金额首超贩毒》[2010-09-13],http://finance.qq.com/a/20100913/000989.htm。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