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外国文学

上一页  [1] [2] 


Tags:


   依归与超越      ★★★ 【字体: 】  
依归与超越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2:24:18   点击数:[]    

做的文学想像,是一种文 化现实的描述”[2],这种对于经异族文化冲击波内化而成的“他者”和“异域”的描 绘,可视为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解读和诠释。
  笔者认为,继续关注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首先应关注其传承性。尽管客观社会变化 更迭,尽管作家的文化背景、身份地位迥异,但民族的审美观是稳定的,文化血缘是无 法改换的,因而,生活在异域的华文作家与生俱有的“中国情结”使其作品必然承袭中 华传统文化。其次应注意其发展的融合性。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只有融会、吸收外来 文化才有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才能不被世界潮流所淘汰,才能聚集本土文化与居留国 文化为一体而集大成。再次应观察到其发展存在向本土性倾斜的倾向。各居住国社会环 境、生活条件和思想文化潜移默化渗透于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不可抗拒的本土性使其 创作最终由量变到质变。实践证明,海外华文文学的“本土化”,并非文学发展中的疵 点,而是立足于居住国,生存发展的基础,亦是居住国华人读者的必然要求,“海外华 文作家应该是认同中华文化,同时心胸开阔地接纳定居国文化优点;并进一步加以融会 贯通,再回馈当地文化,并发展中华文化”[3]。
  由此可见,人类群体的普同性和差异性亦是并存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辩 证统一的。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论,海外华文文学有着割舍不断的中华文化传统 的脉络,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且与世界文化一体化接轨,民族自我保护主义有意识的加 强,将会激发海外华人作家形成自己独特的“本土”文学传统。根据这种变异,我们研 究海外华文文学时一定要将文学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考察具体作家、作品和一定时 代社会物质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充分认识文学所表现的人性、阶级性、民族性、差异 性,更深入、更透彻、更科学地去理解海外华人华文文学的文化普同性。
  收稿日期:2001-07-20
【参考文献】
  [1]张炯.世界华文文学概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公仲.世界华文文学概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饶péng@①子.海外华文文学中异族人物形象的文化分析[J].世界华文文学,20 000,(3):51.
  字库未存字注释: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20世纪拉美文学的二重选择

  • 下一篇文章:从奥斯威辛走出来的作家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依归与超越”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依归与超越”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跨文化交际失误中的语用预设
  • ››从“外国文学”到“比较文学与世界...
  • ››王统照创作流变的外国文学因素 齐向...
  • ››仲马父子对法国文学的贡献 陈振尧
  • ››法国文学出版长期繁荣之探析 李倩颖...
  • ››法国文学批评观念的嬗变 翁冰莹
  • ››巴金与法国文学 彭建华
  • ››外国文学教学与全球化创新人才培养...
  • ››浅谈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当代奇卡诺文学...
  • ››依归与超越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