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的文学想像,是一种文 化现实的描述”[2],这种对于经异族文化冲击波内化而成的“他者”和“异域”的描 绘,可视为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解读和诠释。 笔者认为,继续关注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首先应关注其传承性。尽管客观社会变化 更迭,尽管作家的文化背景、身份地位迥异,但民族的审美观是稳定的,文化血缘是无 法改换的,因而,生活在异域的华文作家与生俱有的“中国情结”使其作品必然承袭中 华传统文化。其次应注意其发展的融合性。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只有融会、吸收外来 文化才有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才能不被世界潮流所淘汰,才能聚集本土文化与居留国 文化为一体而集大成。再次应观察到其发展存在向本土性倾斜的倾向。各居住国社会环 境、生活条件和思想文化潜移默化渗透于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不可抗拒的本土性使其 创作最终由量变到质变。实践证明,海外华文文学的“本土化”,并非文学发展中的疵 点,而是立足于居住国,生存发展的基础,亦是居住国华人读者的必然要求,“海外华 文作家应该是认同中华文化,同时心胸开阔地接纳定居国文化优点;并进一步加以融会 贯通,再回馈当地文化,并发展中华文化”[3]。 由此可见,人类群体的普同性和差异性亦是并存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辩 证统一的。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论,海外华文文学有着割舍不断的中华文化传统 的脉络,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且与世界文化一体化接轨,民族自我保护主义有意识的加 强,将会激发海外华人作家形成自己独特的“本土”文学传统。根据这种变异,我们研 究海外华文文学时一定要将文学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考察具体作家、作品和一定时 代社会物质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充分认识文学所表现的人性、阶级性、民族性、差异 性,更深入、更透彻、更科学地去理解海外华人华文文学的文化普同性。 收稿日期:2001-07-20 【参考文献】 [1]张炯.世界华文文学概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公仲.世界华文文学概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饶péng@①子.海外华文文学中异族人物形象的文化分析[J].世界华文文学,20 000,(3):51. 字库未存字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