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法律论文法学理论
   “以”与“依”——微言大义抑或文字游戏?      ★★★ 【字体: 】  
“以”与“依”——微言大义抑或文字游戏?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3:48:58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前依法治国时代,曾存在“以法治国”的提法,而最后在中共十五大政治报告和1999年宪法修正案中选定了“依法治国”的提法“,对此,有些学者提供了一种解释,那就是”以法治国“提法意味着”法律工具主义“,而”依法治国“提法则宣示了”法治之觉醒“。此论从何说起?很简单,他们仅仅是从字义的角度来分析的。

  “以”者,用也,拿也。《新华字典》对“以”字的解释首先就是:“用,拿,把,将”。(《新华字典》[1987年重排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版,第531页)“以法治国”就是“用法律来治国”、“拿法律来治国”的意思。而为人之用者,被人所拿者,工具也。故而得出“把法律作为治国之工具”的法律工具主义结论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而“依法治国”的提法不同,“依”之义为依靠、按照。此义虽然推演不出“法律目的主义”的结论,但其含义也绝非是把法律作为工具之“用”,法律在“依法治国”的语境下,大概也能混个“体”之名吧。

  在此,笔者特举出两位认为“以法治国”的提法体现了法律工具主义的代表人物,一位是本土人士万鄂湘同志,一位是海外人士周天玮先生。(万鄂湘同志是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周天玮先生是华裔,美国律师,中国经略(China at Par)总裁兼执行长,美国加州大学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下面请允许我引述他们的意见:

  万鄂湘同志曾在最高法院的一场讲座中指出:“‘依法治国’而不是‘以法治国’,‘依’和‘以’的区别是决定性的。‘以法治国’只是把法律当工具,需要时用之,不需要时弃之;‘依法治国’才是将法律作为辨别一切是非曲直的最终原则和标准,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降低法治权威和法律尊严”。(万鄂湘:《入世与我国的司法改革——最高人民法院入世及WTO规则系列讲座之五》,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编:《入世与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13页)

  周天玮先生在其代表作中写道:“法制可以是用‘法’来控‘制’以达到治国目的(rule by law)的简称,也就是‘缘法而治’和‘以法治国’的意思。在这个概念之下,法律主要是一种治国工具,而不是目的。”(周天玮:《法治理想国——苏格拉底与孟子的虚拟对话》,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版,第78页)

  看来,中共十五大政治报告和1999年修改后的宪法文本中采用“依法治国”的提法,顺应了历史潮流,体现了进步、文明的现代法律观。

  但是,在我目前所接触到的资料里面,也有位大力倡导法治、民主与人权的张宗厚先生表达过对“依法治国”提法为次优的看法。(张宗厚先生曾任《中国法制报》评论部主任,现任北京东方鼎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清华大学数据研究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兼职教授。)他曾谈到:“我认为,用‘以法治国’比‘依法治国’要好。因为从字义学上分析,以法治国是说用法制治理国家,依法治国是指照法律治理国家,前一种涵盖的内容比后一种广泛而深刻。有人主张用后一种提法,大概是考虑到‘党大还是法大’这个问题。”(郭道晖、李步云、郝铁川主编:《中国当代法学争鸣实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243页)张先生猜测,对采取“依法治国”提法的原因是顾忌“党大还是法大”,笔者认为这并不成立。因为1982年中共十二大政治报告和十二大通过的党章里面就已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在中共十二大精神指导下的1982年宪法也明确规定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至少表明已经在本本上肯定了“法大于党”,“党大还是法大”在理论上已不成为问题了。

  有趣的是,张先生也说自己是从字义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而且他对“以法治国”的含义的表述(“用法制治理国家”)跟他的反对者是一致的,可是最后却滑稽的得出了与反对者截然相反的结论。其实,《新华字典》对“以”字的解释除了前引的第(1)义项之外,还有紧接着的第(2)义项:“依,顺,按照”。若采此第(2)义项,“以法治国”不就跟“依法治国”没什么两样了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笔者看来,却都着有大毛病。张先生认为“以法治国”提法的好处是它涵盖的内容比“依法治国”广泛而深刻。可是笔者冥思苦想,也不知道这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但那些认为用“以”字就体现了法律工具主义的论调的学者们又如何解释“以德治国”的提法呢?这里的“以”字,是否体现了一种“道德工具主义”呢?“实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否就意味着在治国方略的问题上,法律(法治)是本体、是目的,而道德(德治)是手段、是工具呢,是否就表达了“法律为体,道德为用”的新治国方略呢?倘若真能如此诠释领导者的意思(或者认为领导者本来就是这个意思),那也就不会在学界有那么多对此持保留态度甚至完全反对的意见了。而在笔者看来,之所以在提出“依法治国”后不久又提出“以德治国”,主要体现了领导人对“徒法不足以自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这样的中国主流传统文化的治国思想的某种现代认同和批判性继承。

  有人能从“以”与“依”之字义不同而读出采用“依法治国”提法所体现的发展与进步,另有人也能以此同一分析角度而猜测没有采用“以法治国”提法所透露的保守与妥协。不同的人皆从字义学角度而对“以法治国”和“依法治国”两种提法作出了相反的优劣评判。这究竟是在显示沧桑巨变之微言大义,抑或仅仅是一场无关宏旨的文字游戏而已?不过,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rule by law(以法治国)”也好,“rule according to law(依法治国)”也罢,都与“rule of law(法治)”的含义相差甚远。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也谈“诚信” ——从向玛蒂尔德学习说起

  • 下一篇文章:当事人适格的识别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以”与“依”——微言大义抑或文字游戏?”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以”与“依”——微言大义抑或文字游戏?”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步如澄明之径———法律推理在司法...
  • ››交通事故肇事者逃之夭夭 法律援助受...
  • ››法治中国的可能性
  • ››论清末的司法主权问题
  • ››论人权的国际保护——以米尔恩人权...
  • ››法律与道德法律与道德
  • ››中国宗教法总述(下)
  • ››司法改革八大难题
  • ››立法听证:制度民主的价值
  • ››情事变更原则探析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