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工作布置之后,无人过问,结果好坏,谁也不管。所以急需建立严格的责任制。” 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有利于纠正行政机关长期以来形成的有权无责现象,强化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责任和意识,提高行政效率。
(三)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制观念
法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意味着法律向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和层次的扩张和渗透,而且意味着法律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是人们用于创造新型社会的重要手段,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在我国政界学人的观念中,法被视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专政的工具。应当明确,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是与法治相冲突的。法律体现为统治阶级的意志意味着,法律必须屈从于统治阶级的权力,成为权力的附庸和奴婢。统治者因此可以一言立法、一言废法,言出法随。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往往把领导人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 这极不利于维护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还容易导致立法者利用法律谋取不正当利益、排斥异己、实行专横的统治。同时,老百姓也会因此认为,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并没有体现我的意志;法是用来镇压敌人的,与我无关,从而对法产生对立和抵触情绪,法律意识淡薄,难以正确地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更不可能产生良好的守法和护法意识,由此导致法律的权威性大打折扣,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及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大大削弱。
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实现法治的一项基础性工程。美国著名法哲学家和法律史家伯尔曼指出,“确保遵从规则的因素如信任、公正、可靠性的归属感,远比强制力更为重要。法律只在受到信任,并且因而并不要求强力制裁的时候,才是有效的,依法统治者无须处处都仰赖警察。……总之,真正能阻止犯罪的乃是守法的传统,这种传统又植根于一种深切而热烈的信念之中,那就是,法律不仅是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还是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 强制并不能迫使少数人心甘情愿地服法,一味依赖于暴力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因此,必须通过对人民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人们观念、情感、心理态度和评价等综合而成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权利意识、契约意识、参与意识、诉讼意识等,其核心是对法律的认同、信仰、忠诚和感情。法律意识主要通过阿尔都塞所称的“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对人民进行意识形态教化而树立起来的。教会、家庭、工会、大众传媒等承担起了重要职责。通过意识形态教化,使广大人民充分认识到法律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国家一发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是为权利而存在,法不禁止都是自由的等等,从而激发起对法律的感情,自觉地遵守法律并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可以说,如果没有现代法律观念,没有公民对法律的普遍信仰,公民的守法精神和良好的法治氛围就不能形成,法治就不可能实现。
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缺少执法和守法的传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开始抓法制,没有法制不行。法制观念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现在这么多青年人犯罪,无法无天,没有顾忌,一个原因是文化素质太低。所以,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 通过坚持不懈地进行法制教育和法律宣传,使人人知法,懂法,树立正确的法律价值观,“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
一代人有一代人特定的时代环境。任何伟大人物的思想及实践都是历史的产物,都同时代特征紧密相关,都打上了很深的时代烙印。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超越他们的时代,列宁、斯大林没有超越他们的时代,毛泽东没有超越所处的时代,邓小平也同样没有超越他所处的时代。邓小平曾强调指出:“绝对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 我们也绝不能要求邓小平解决中国法治进程中所出现的所有问题。邓小平开创了法高于我、法治高于人治的新风尚,引领我们走向法治国家,但这仅仅是一个开端。中国法治之路,漫漫而修远,我辈仍须加倍努力。
参考文献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列宁全集》第42卷,第353页。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2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1、317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5页。
转引自刘军宁编:《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34页。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6、359页。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6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111页。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8页。
《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146页。
《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147页。
张福森主编:《社会主义法制理论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页。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335页。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366页。
《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70页。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151页。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3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4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1页。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