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案件的发生率仍然在上升。由此,有些同志感叹世风日下,今不如昔。我们不妨作一个假设,把今天的案发率移到20世纪50年代会怎么样?后果当然不堪设想。但今天社会是稳定的,经济是发展的。这说明我们不能以计划经济时代的腐败发生率作为参照物,也不能离开历史背景简单地与20世纪50年代进行对比。 要多视角地看。对反腐败形势要多视角、全方位地观察。既要看到腐败现象的严重性,又要看到反腐败工作的良好走势正在从侧重遏制转到标本兼治、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的轨道上来;既要看到危险性,又要看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为反腐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看到反腐败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还要把握一个基本估价,即党风的主流是好的,党员干部的绝大多数是好的,腐败分子毕竟是极少数。 要辩证地看。腐败案件不同于刑事案件,前者是隐性的,后者是显性的。我们只能统计每年查处了多少腐败案件,却无法统计每年发生了多少腐败问题。因此,在看到查处成果的同时,也要看到腐败黑数是很大的,不能躺在成绩上沾沾自喜。但是也要注意另一种倾向:纪检、监察机关下力气越大,查处的案件就越多,媒体公布的数量也会增多。由此,有人推断“越反越腐败”,这种论断是简单轻率的。如果这些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是按照中央的路数开展反腐败斗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程度将比现在要严重得多。但是,期望我们采取几次大的行动就能彻底解决问题,这种想法也是不切实际的。 怎样看待反腐败形势,不仅是一个工作评估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我国当前的反腐败斗争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背景下开展的。西方敌对势力把我们的干部队伍说得一无是处,攻击共产党解决不了自身的腐败问题,其目的就是妄图动摇干部群众对我们党领导的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动摇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信心。因此,我们要在干部和群众中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理直气壮地肯定我们党反腐败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以及取得的明显成效;理直气壮地阐明我国现阶段出现的腐败绝不是根本制度性的腐败;理直气壮地肯定我们党和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我们党完全有能力解决腐败问题,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