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法律论文法学理论
   论知识产权(二)      ★★★ 【字体: 】  
论知识产权(二)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2:54:28   点击数:[]    

,CLARK ROBINSON LIMITED,1989。

  注26 UNDERSTAND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PAGE 1-3,BY DONALD S·CHISUM MICHAEL A·JACOBS,1998 REPRINT。

  注27 同上。

  注28 同上PAGE 1-2。

  注29 参看纹谷畅男著《无体财产权法概论》,1994年日本东京第5版,转引自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第3页。
注30 见郑成思著《知识产权、财产权与物权》,《知识产权》1997年第5期第18页。

  注31 见赵晋枚等合著《智慧财产权入门》第13页,1998年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注32 同上第14页。

  注33 同注28第19页。

  注34 参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知识产权纵横谈》,《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32页。

  注35 参见吴汉冬《无形财产权的若干理论问题》,《法学研究》1997年第4期第79-80页。

  注36 同上第80页。

  注37 同注32,第四页。

  注38 参见刘春茂主编《中国民法学·知识产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注39 参见吴汉冬等编著《知识产权法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钱明星著 《物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页。

  注40 见郑成思著《再论知识产权的概念》,《知识产权》1997年第1期第16页。

  注41 同上第16页。

  注42 见吴汉东著《无形财产权的若干理论问题》,《法学研究》1997年第4期第82-83页。

  注43 同上。

  注44 见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11-24页。

  注45 见张平著《知识产权法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5-7页。

  注46 见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5-7页。

  注47 也有学者认为区分知识产权的特征与其保护客体的特征无重要意义,因而言及知识产权特征也可以将其客体的特征算入。参见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11页。

  注48 见黎国智主编《法学通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150页。

  注49 著作权的取得为自动取得,不以登记作为先决条件,这有别于商标、专利权的取得。但这同样被法律所确认。在这种意义上,著作权、技术秘密权等同样具有法定性。

  注50 见笔者撰稿《知识产权法》部分,黎国智主编《法学通论》1998年9月第1版第150-151页。

  注51 在不正当竞争"权"中,有些属于法人的名誉权问题,如诋毁、诽谤、贬损法人名誉、商誉等行为侵犯了民事主体的不正当竞争权。其法律关系受到反不正当法的调整。

  注52 参见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10页。

  注53 参见注40第83页。

  注54 知识产权制度无论中外均产生于封建社会,最早的知识产权法律也是依据由"地域"观念极强的封建君主发布的命令在其权利所及的地域发生效力。而此种在君主一定领域内的效力,就成为"古老"的地域性。
注55 知识产权制度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成为国家法律赋予民事主体的一种民事权利。但知识产权仍旧依赖于国家法律关于知识产权的制度,而主权原则又是国家法律最基础的制度,不论国家大小,在其主权上一律平等,各国均对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度给予尊重,以求别国对自己的尊重。因此,专利权、商标权和版权等传统知识产权仍旧均只能以一定国家法律产生,又只能在其依法产生的地域内生效。参见郑成思著《再论知识产权的概念》,《知识产权》1997年第1期第19页。

  注56 见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第231页,1997年7月法律出版社第1版。

  注57 同上第168页。

  注58 该法于1709年被议会通过。

  注59 郑成思著《版权法》(修订本)第1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2版。

  注60 同上。

  注61 同上第13-14页。

  注62 张平著《知识产权法详论》第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

  注63 参见陈有西著《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概论》第27页,人民法院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

  注64 同上第29-30页。

  注65 同上。

  注66 同上第31页。

  注67 见《回顾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任建新著,《中国知识产权二十年》第18页。

  注68 见《近百年来专利商标法之变迁》第4页,台一国际专利商标事务所著。

  注69 同上。

  注70 参见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第231页。

  注71 同上。

  注72 参见《近百年来专利法之变迁》第7页。

  注73 参见同上第18页。

  注74 参见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第232页。

  注75 参见同上第29-30页。

  注76 同上第169页。

  注77 参见《近百年来专利商标法之变迁》第143页。

  注78 参见同上第146页。

  注79 参见同上第157-191。

  注80 详见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第310-312页。

  注81 任建新著,《回顾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中国知识产权二十年》第18页。

  注82 同上第19页。

  注83 有学者认为台湾游离于国际知识产权界多年,他们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和理论研究没有大的进展,加上台湾面积较小,其知识产权制度影响也小,并不重视对近年来台湾知识产权界的研究成果。其实,我国台湾地区的经济、科技的发展在亚洲乃至国际上都有其地位,特别是其电子信息业的发展早为世界所瞩目,市场经济机制也逐渐趋于成熟。在交流中,我们发现台湾知识产权界的同行中归国留学者很多,国际性很强,人才济济、理论功底雄厚、作风也扎实,有许多好的著作不断涌现。这些应当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

  注84 有的专家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正是行政机关的以罚代刑、以罚代赔加剧了商标假冒等各类商标侵权行为的泛滥。

  注85 笔者在其他文章中也阐述了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问题,参见《我国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与展望》,《中国知识产权二十年》第235页,专利出版社出版。

  注86 1994年月日最高法院民庭发函答复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来函。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的宪法与宪政

  • 下一篇文章:论宪法学的根本方法——兼从法理学方面的追究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知识产权(二)”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知识产权(二)”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步如澄明之径———法律推理在司法...
  • ››交通事故肇事者逃之夭夭 法律援助受...
  • ››法治中国的可能性
  • ››论清末的司法主权问题
  • ››论人权的国际保护——以米尔恩人权...
  • ››法律与道德法律与道德
  • ››中国宗教法总述(下)
  • ››司法改革八大难题
  • ››立法听证:制度民主的价值
  • ››情事变更原则探析
  • ››论知识产权法的全球化——以国际条...
  • ››论知识产权
  • ››论知识产权(一)
  • ››论知识产权(二)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