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法律论文 → 法学理论 |
|
|||||
人口结构变迁与公民平等选举权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2:48:20 点击数:[] ![]() |
|||||
媒体上偶尔也能看到外出村民包车甚至包机回村参加选举的新鲜事,但是更多外出人口由于与原户籍所在地缺乏紧密的利益关联或者选举成本太高,没有或没能参加选举,他们只能长期游离在选举之外;[8]对于广大农村居民来说,则由于城乡居民选举权存在差别,他们的选举权也存在“足额”的保障的问题。[9]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缓解社会矛盾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有良好的社会安全阀机制,这其中就包括建立合理的社会流动制度。理想的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成员能够自由流动的社会,有一个顺畅的流动机制。这个机制的内容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地域间的群体流动,公民享有迁徙自由权,能在东西南北之间、城市乡村之间自由迁移,结果使得每个个体都能够拥有公平机会取得大致同等的资源;二是各阶层间的流动,阶层壁垒在这种流动中被打破,社会各阶层的人员在角色上处于不断更新变换之中。[10]这样的流动机制才更有利于形成“橄榄球形”的社会阶层结构;而“橄榄球形”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又反过来使流动机制得到不断优化。但是这样的流动机制有一个关键的前提,那就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是独立的、平等的,这其中首先包括政治权利上的平等。 国际经验还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候,就是到了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在这样的阶段,如果各方面处理得好,就能够使社会顺利向前发展,经济也能够很快迈上一个新台阶;但如果处理不好,那么经济将有可能会由于社会危机而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从而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尽快着手重构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正确认识和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从而维护改革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社会相对稳定。但是要正确认识、协调和化解矛盾,就必须首先承认利益的多元,首先承认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包括农业人口在内的所有成员至少在身份上、人格和尊严上是平等的。如果是相反,即农民包括选举权在内的平等权利没有得到尊重,农民的意志和利益表达权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特别是全国以农业人口为主体的达1.4亿的流动人口的选举权长期基本上没有实现,[11]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代表机关反映全体人民意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因而也就难以保证立法机关所创制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良法”特质;无“良法”之治难以称法治,而只有在法治社会里公平正义才是有充分保障的。农民作为个体没有与其他职业、其他身份的公民平等的选举权,作为整体没有与其人口基本相当的话语权,人数最多的利益集团的利益和意志没有充分体现,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安定有序,从而也就有可能影响国家长期持续地保持活力,最终也就有可能从整体上影响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速度和质量。 五、为了更真实地反映我国当前和将来的现实生活,有必要考虑在合适的时机实现城乡居民选举权的完全平等。 综上所述,实现城乡居民平等选举权,不仅顺应城乡人口比例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符合我国目前、特别是将来的基本国情,而且符合宪法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同时还有利于保障包括广大农村居民和广大流动人口在内的基层群众切实能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从政治上说,取消对农民包括选举权在内的各方面的差别对待,将不仅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符合现实的需要,具有现实的正当合理性。因此,我们有必要使选举制度与时俱进,考虑在合适的时机,实现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选举权的完全平等,以便更真实地反映我国当前和将来的现实生活,使各阶层在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有与其地位相当的代表。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草案的说明[A],肖蔚云。宪法学参考资料(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4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05-3-1(6)。 [3] 孙秀清。人口结构变化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4(4)。 [4] 列宁全集,第41卷[C],人民出版社,1986.51. [5] 列宁全集,第42卷[C],人民出版社,1987.333. [6] 列宁全集,第42卷[C],人民出版社,1987.49. [7] 程湘清。选举法修改重在保障第一权利[N],新京报,2004-10-29(A02)。 [8] 徐增阳。谁来保障亿万流动农民的选举权[J],中国国情国力,2001(1)。 [9] 覃福晓。农民平等选举权对提高我国政治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J],学术论坛,2005(2)。 [10] 拆除城乡壁垒,才能实现流动和谐——代表认为:理想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成员能够自由流动的社会[N],新华每日电讯,2005-3-14(2)。 [11] 城市外来人口管理急需模式变革[N],法制日报,2005-3-1(8)。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