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量,丰富了交通管理的手段,增强了交通管理的能力和效率,有力地推动了交通管理工作体制、机制、方法的改革和管理观念的更新。交通管理手段已经从简单劳动型向科学智能型发生了全方位的转变。可以预测,随着科技水平运用于交通管理的增多,非现场执法模式的内容必将更加丰富。 目前已运用于深圳边境口岸和四川宜宾市的区域性车辆自动识别系统(AVIM,AutomaticVehicleIdentificationManagement)就是个可以用来进行非现场执法的很好例子,它是ITS的具体应用和交通管理数字化执法的最好切入点,其将每一台合法车辆的基础信息储存在Tag卡中,形成“车辆信息资源平台”,通过分布于道路网络内的基站读取、接受动态信息,与终端数据库数据交换,从而精确检查车辆信息,判断其运行轨迹、速度、数量,可以实现交通控制、交通诱导的功能,还可以监控出车辆是否有违法行为,进而实施处罚,这也是典型的非现场执法。 还有《车辆行驶记录仪》(俗称“车载黑匣子”),其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已由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技术研究所等单位正式启动,一待出台后也可以用于非现场执法。据报道上海公交车明年年底前要全部装上“黑匣子”,这种“黑匣子”不仅可以记录车速、行驶里程、时间等数据,还可以自动设定安全行驶速度,并提醒超速行驶的司机减速。另外,如果公交车发生了交通事故,技术人员还可以通过分析黑匣子记录的数据,了解驾驶员是否有违规操作,以便查处交通事故的原因。目前上海市已经有5条线路将近250辆公交车撞了这种“黑匣子”,预计明年年底以前,上海市18000多辆公交车将全部加装这种设备。 综上所述,非现场执法模式将路面秩序管理与宣传管理、车辆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动静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为交通管理落实“违法必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空间,而且具有较强的使用和推广价值。笔者希望此文能做引玉之砖,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和研究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
转自: 声 明: 本论文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来信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