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一者产品存在缺陷;二者,缺陷产品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许多学者认为,应当在这两个方面也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但这只是学者建议,新证据规则中并没有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倒置。 1见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曹建明在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及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起草说明。 2见李国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3杨立新著《民商法判解研究》第五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 4笔者认为,即使是无过失责任,也是从主观要素的分析出发的。 5见杨立新著:《民商法判解研究·第五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页。 6见庄洪胜、刘志新主编《伤残鉴定与产品责任》,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107页。作者将无过错原则与严格责任原则混同起来,严格来讲二者应该是不同的归责理论,下文将有阐述。 7见其主编该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见王利明著:《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7-78页。 9如孙波在其《完善我国产品责任法之思考》(载于《政法论坛》2001年第1期)一文中有这样的表述:“故严格责任原则使生产经营者承担的是一种不论其有无过错,只要产品存在缺陷而使他人造成损害,就必须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在笔者看来,这分明就是无过失责任原则。 10当然有人用的是“无过错责任”的提法,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应该用的是“无过失责任”。 11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辑,第22页;转自王利明著:《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1页。 12见王利明著:《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9页。 13见王利明著:《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8页。 14如在李双元、温世扬著:《比较民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25页中有论述:“严格责任与过错责任是不可等同的,因为过错推定以考虑加害人的过错为前提,……但严格责任不仅无须受害人举证加害人的过错,而且加害人不得以无过错为抗辩理由。”从这一论述来讲,我们认为李、温二人认为过错推定就是王利明所认为的“一般过错推定”,而严格责任指的就是特殊过错推定。 15转述自李双元、温世扬著:《比较民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24页。 16也有学者认为未将产品投入流通即是未在市场供消费者选购,不适用产品质量法规定,以此认为是作为免责情形的理由(见刘文琦著《产品责任法律制度比较研究》第168页)。
转自: 声 明: 本论文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来信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