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法律论文刑法
   从天使到魔鬼 女性犯罪原因之探析      ★★★ 【字体: 】  
从天使到魔鬼 女性犯罪原因之探析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9:21:15   点击数:[]    

起平坐,享受到同工同酬的待遇。政府应努力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加社会就业的工作岗位,使女性在经济上得到独立,劳动就业部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她们的文化素质,培养她们的劳动技能和生存能力,扩大她们的就业竞争门路,发展经济增加她们的劳动收入,减少妇女因为贫困而导致的违法犯罪。
3.文化手段
犯罪预防的文化手段是指运用文化措施,创造良好、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增强社会的防腐能力和抵御能力,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针对女性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具体措施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吸取西方先进文化精髓,坚决取缔、查禁和消除腐朽落后文化,加强文化控制手段。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和宣传工具,多渠道宣传健康文化,批判各种腐朽的生活方式,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清除精神污染,为女性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对女性的行为起到教育、鼓舞、指导的能够。同时,我们要加强文化部门的宣传,弘扬主旋律,讴歌先进人物,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消除性别歧视,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使她们的思想境界得到提高,为女性成长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三)对女性犯罪的个体预防
1.应尽力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法制教育,文化知识教育
一些女性由于受教育程度低,自身素质不高,缺乏科学的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做事容易冲动,甚至走上极端。因此应加强文化知识教育,尤其是一些农村妇女和偏远山区的女性,应广泛宣传女性受教育的权利的重要性,这是一项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的命运和减少犯罪的措施。对那些贫困家庭,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尽力采取各种措施,给予帮助和支持,使她们平等地享受受教育的权利。
加大法制教育力度,不懂法或法制观念淡薄,在女性犯罪者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加强法制教育,对于预防女性犯罪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法制教育,可以使她们分清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什么行为是受法律保护的,什么是法律禁止的,分清罪与非罪的界限,逐步养成守法意识,并懂得依靠法律来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律己,不行违法之事。
2.强化女性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教育
基于女性犯罪的特点和女性犯罪的原因,为了减少和预防女性犯罪,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女性的道德教育。其中教育中心应当放在女性自重、自爱、自立、自强方面,使她们提高思想,明辨是非,自觉抵制腐朽思想,使她们懂得如何用理智克制自己的行为,培养她们勇于向不良倾向进行斗争的坚强性格。各级有关部门及社会、家庭、学校应强化她们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使她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和巩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增强抵御犯罪诱因侵袭的能力,防止犯罪转化。
3.重视对女性犯罪的心理预防
心理预防是指社会个体进行健全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的活动,这项活动是消除犯罪思想和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方面。根据女性犯罪的实际情况,具体实行方法为:由于生理原因的影响,某些女性的性格容易朝向自私、狭隘、偏激的方向发展,因此应着重提高女性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宽容大度地对待和处理问题,克服依附心理,强化自我保护及自立、自强能力,使女性群体在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时能够顺利得到解决,排除和化解心理障碍。还要注重对女性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学校、家庭和社区要善于沟通,对女性所遇到的挫折,进行及时的开导和劝解,使其危险状态扼杀在萌芽之中。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当中,要帮助女性学会理解和宽容,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竞争和挑战,有了稳定的的情绪,社会生活才能更和谐,对于减少女性犯罪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对女性犯罪的家庭预防
家庭预防是通过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抑制和减少犯罪的一种方法。其主要任务是防止家庭成员犯罪和家庭受到犯罪的伤害。家长应充分运用自己的影响力以及权力与义务,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态度,正确地引导、培养、教育子女,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个性,具备科学的分析力和判断力,在处理问题时学会理性思维。同时,家长也应该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为子女作出榜样,又要防止自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综上所述,女性犯罪在当今社会中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从某中意义上讲,女性犯罪率是衡量社会道德水平的标志之一。因此,研究女性犯罪的原因、特点、以及防治对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多管齐下,形成有效的措施,以期望对抑制女性犯罪产生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吴思博(1982-),安徽合肥人,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士,现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法律系学生。
①康树华:<<.比较犯罪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95页.
②王金玲:<<社会转型中的妇女犯罪>>,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5页.
③李世棣等:<<犯罪心理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1页.
④王金玲:<<社会转型中的妇女犯罪>>,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页.
⑤秦春元等:<<犯罪与综合治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434页.



参考文献

[1]王祖清.犯罪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M].2005
[2]王金玲.社会转型中的妇女犯罪.浙江人民出版社[M].2003 
[3]衣家奇.犯罪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4]张保平.犯罪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251—252
[5]周惠恒.思想道德修养[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6]张晓秦、赵国玲.当代中国的犯罪与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菲利.犯罪社会学[M].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8]周密. 犯罪学教程. [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
[9]宋浩波.犯罪学新编. [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10]康树华.比较犯罪学. [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20blog.cn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民事案件转为刑事案件”的原因、特点及对策

  • 下一篇文章: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危险犯处罚建议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从天使到魔鬼 女性犯罪原因之探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从天使到魔鬼 女性犯罪原因之探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论洗钱罪构成要件的若干问题
  • ››论犯罪过程中的信息转移原理
  • ››网络犯罪停止形态
  • ››关于职务犯罪预防和惩治的对策研究...
  • ››对中国死刑制度的思考
  • ››紧急避险限度条件的追问——兼论为...
  • ››毒品犯罪特别累犯否定论
  • ››无罪推定原则的法律思考
  • ››法律与全球化语境下的我国刑事法修...
  • ››论计算机犯罪对我国刑事法之冲击
  • ››从天使到魔鬼 女性犯罪原因之探析
  •   文章-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更多评论...]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20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